一众作家(阿城、余华、马原都在)开会,谈论生活中的诗意。
王朔说了一段话,Sir 第一次看到时,深以为是:
山水之间,其实我看不出太大诗意,只觉得好看,但城市的垃圾堆,颜色斑斓反倒很美,所以,恐怕得把自己身心摧残到底,生活落到底,而且是不道德的,诗意才能出现。
这观点,在说什么呢?
生活和诗意之间,天然有一种敌意。
可诗意,也只能从生活中获得。
逃离固定模式的城市,跑到大自然边上,远远看那么一眼。
这不叫感受到诗意了,很大程度上,只是放松和愉悦。
草原、沙漠、群山很美,是因为我们脚不沾地,因为俯瞰。
可常年生活在此的人,不会意识到它美,只觉得它单调、粗糙、艰难。
你们是不受苦
我们也受苦 受另外的苦
△ 在大爷眼里,农民作家也看着像没受过苦
有个很明显的发现是——
当镜头拉到远景时,风景就像一幅完美的摄影,草无尽地绿,花无限地红。
可镜头拉近时,组成真实风景的也包括,脚下的荒草,树上残败的花。
远看一切风景,都像是美的,可走近了,才发现美是由粗糙组成的。
所以,不论城市乡村,诗意的生活,只有空泛的美不足以支撑,诗意藏在生活底。
它需要我们感受、触摸,甚至全身心地投入。
03
活在时空里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有些 " 虚 "。
因为我们似乎只是展现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回答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心里的不安与空虚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但如果你够仔细,你或许会体会到,在于坚的话里,在刘亮程的生活里,一切都能找得到答案。
最近有很多人怀念过去,比如那篇《我无比怀念 2019 年》,朋友圈刷了屏,人们怀念那份安定与秩序。
比如有人怀念 90 年代的电影,希望影坛倒退 30 年。
这些怀念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对下坡的恐惧,是对未知的不安,是对当下的不满。
但,正如那个经典的网络梗," 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当你选择躺平,当你同流合污,那你留下来的,只能是怀念。
源源不断,年复一年,永无止境地怀念。
看完《文学的日常》,我们也许很感动,但也可能有点气馁。
因为我们明显看到了,一个普通人与文学家的差距:
他们不仅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更具体地活在时空里。
是的,具体地活在时空里,这是我们看这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所谓时代——
这时代意识往往来源于别人,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自媒体。
所谓空间——
这生活空间简化成了吃喝玩乐,而不是感受身边的事物。
造成的问题是,前者让我们焦虑,后者让我们远离思考。
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身边的一切都是由虚拟的或者无生命的物质建立起来时,空虚或不安便在所难免。
尤其是当下。
虚拟网络代替了我们真切的感知,大局意识代替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看着不断变换的数字忧伤或欣喜。
完全忘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真切的生命,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人生。
自然界的虫子都是安详的 安静的
有时候一粒虫从你的手背上爬过
它只是跟你一样 它在经过这个夏天 经过这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