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知道后骂他:"我不能让你去洗碗了,赚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李银河一个人打三份工,还得抽空学英语,读博士,有次在课堂上都累晕了,但她对朋友解释:"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不舍得他去干粗活。"
那个年代,一般情况都是丈夫出国留学,妻子作为家属陪同,可在他俩这里正好反过来。朋友们打趣王小波是"软饭男",他每次都嘿嘿笑笑,不替自己开脱。
图源:网络
在美国的那些年,他们游历了整个北美大陆。
王小波买了一辆白色福特,那辆车又大又长,有棱有角。王小波驾车载着李银河在美国旅行,他的车技并不好,能把车开直,但是无法把握路况;李银河能把握路况,但是老把车开歪,两人就相互配合。
游完北美,两人又去了欧洲。他们去了法国、意大利、梵蒂冈、德国、荷兰、希腊各个国家,还学着汤姆·索亚去森林里探险,几十年后,李银河还时常回忆起两人一起游荡欧美的日子,她说:
"王小波是个浪漫到骨子里的人。"
80年代末两人回国,李银河在北大当教授,王小波作为家属,被安排在计算机房维护设备。
他在北大待了三年,没有编制,也没有职工福利,后来去了人大。那段时间,小波觉得自己活得窝囊,他说:
"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李银河安慰他:"你好好写小说吧,你是无价之宝。"
在美国那段时间,王小波完成了《黄金时代》的大部分书稿。回国之后,王小波在李银河的引荐下见了朱伟, 把自己的《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两篇小说拿给他看。
80年代是纯文学发展黄金时期,莫言、残雪、苏童大放异彩。王小波的小说跟他们都不同,不屑修饰,只是叙述,朱伟看下来,感觉所有关系重心都在性上面。
他委婉地把小说还回去,王小波淡淡一笑,说:"也就是大家流传着看看,也许还有看看的价值。"
王小波又把稿子投给十几家出版社,无一例外全被退稿。直到1996年,《北京文学》的编辑李静给他写信:
"王老师,我要从您的作品爱好者升格为文学责编了,把最好的小说留给我吧!"
李静把18万字的《红拂夜奔》交上去,结果审编问:"故事非常精彩,但能不能压缩一下,三万字是可以发的。"李静犹豫着给王小波打了电话,王小波沉默了几秒钟,低声说:"我试试吧。"
两周之后,李静拿到了《红拂夜奔》压缩版,她兴奋地交上去,但还是被打了回来。主编说:"不许有黄色内容,不许有挑衅性的思想倾向。"
李静问:"假如发了,会怎样呢?"
主编说:"发了,就是‘顶风作案’呗。以后限制会更多,直到变回六十年代的杂志为止。"
李静自觉没脸见小波,但还是借着取稿的由头到了他家,告知他作品还是发不了:"真是很抱歉,让您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王小波突然笑了,像是感到极大荒谬,他咧了咧嘴,然后神情淡淡地说:"没什么的。"
然后李静谈起那篇"老实点的"短篇,王小波说:"这种有损尊严的东西,我以后再也不写了。写多了就成没滋没味的人了。"
王小波的作品受众很小,只在朋友、编辑和大学生之间流行,业内几乎无人知道。
他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说是《唐人故事秘传》,哥哥出资帮他出,装帧像本三流故事册子。王小波觉得拿不出手,总说是自己"乱编的"。
第二本就是《黄金时代》。
1991年,《黄金时代》获得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王小波获得了25万台币。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获得官方肯定,他信心大增,辞去了人大讲师的工作,专心写作。
但现实很残酷。因为书中的性描写,《黄金时代》销量遇冷,香港书商改名《王二的风流史》,在大陆却没有出版社敢出。
华夏出版社的赵洁看后大惊,说:"我平时看政治著作,但王小波的小说以一种更实际的方式企图打破僵化的思想圈。"
她自作主张出版此书,为此受到批评,差点丢了工作。
国内作家也没承认他的,大家叫他"业余作家",王小波说:"听说有个文学圈,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