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不能经过月光来传递,因为月华太过轻盈,但月光照耀下的江水却有一种醇厚的涌动感,恰好就像人的情绪一样,表现出来的是波澜清荡,但内里却是细腻澎湃。
张若虚在这段文字中,主要写的就是月与水的流动性,但是读者所读出的却是情感的流动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知是情感附着在了江月之上,还是江月寄托了作者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在景与情的处理上,宛如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真正做到了交融的极致。纵观整个古典文学史中的诗歌作品,无出其右者。
所以,张若虚才能仅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就能奠定其“大家”地位。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就诗名已经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用五种事物融为一体,描绘出最动人的美景。
开头几句篇诗人以月和江勾勒出一幅壮丽画面,再通过对月色极其精细观察,细腻的笔触,描述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使春江月夜显得分外幽美恬静。
【春江花月夜】不单纯是山水景物的诗,还融入了哲理,人生的离愁别绪凭借春江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景色、歌颂纯洁爱情、对人生的追求、从而汇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谢邀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留下的诗作很少,不过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 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蒋勋对它的评价也是很高,认为它不仅仅是张若虚个人的才气表现,更是集中体现了初唐时期人的精神前所未有的辽阔,体现了宇宙意识。
在题目的理解上,一个字一个音,而不只是一个词汇,如果把“春江”理解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个错误。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每个名词都可以看作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五个主题,整首诗都在讲自然现象,把人的是非带到大的宇宙空间中去。
所说的宇宙意识,既有“何处春江无月明”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中的“空白”状态,更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追问。
蒋勋先生用了12节来讲这首长诗,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念完36句好了,细致又优美的解读,引人入胜,使得文字不再是那么遥远,意境也不再是遥不可及。
犹如蒋勋先生所言:
我小时候背这首诗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用毛笔字抄写的时候,也似懂非懂。什么时候懂的呢?可能是在丝路旅行的时候,在新疆看到巨大的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忽然想起其中一句。有一年春天我在巴黎,忽然抬头看到前面的一棵树,花瓣全部飘落,一下呆住了,“昨夜闲潭梦落花”这一句就出来了。
也许唐诗就是这样,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很难再有当时的意境。只不过随着人的成长和经历的丰富,在某一时刻某一场景忽然就冒出了一句“欲说还休”时,倒也是韵味十足。
蒋勋先生说《春江花月夜》,极美极真挚,也无处不透着一位美学大师对于此景此情的深刻追溯,正因为如此,跟着他所描绘的深刻意境去感受古人的那时圣境,甚是美妙,也能领略到这篇如此美妙的佳作,再次叩响远方的生命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