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的后半部分由“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白云悠悠染飘去就江天说,离别青枫浦上就江畔说,白云飘去又象征游子舟远,这样就从夜景过渡到人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人见却不能万事如意,有的人离家乘舟漂泊去了,家里留下了相思的妻子;有的妇女在楼中苦苦相思,当然就有离家在外的丈夫。可见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之苦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不招自来,挥之不去,最能代表人间美满中的缺陷,幸福中的惆怅,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诗人就沿着这条线联想下去:“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亮在相思楼上徘徊,当然照在主人多时不用的梳妆台上,本来就不能入睡的思妇更不能入睡了,心情烦躁地把帘子卷起来,月亮更无遮拦地泻了进来,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可手拂过去了,月光依然还在,诗人把思妇的烦躁无聊心情表现得真实惟妙惟肖了。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她想到了此时远在他乡的丈夫也一定望着月光想念自己,忽发痴悲,她愿随着月光照见在异地他乡的丈夫。可是路途太遥远了,于是想到鱼雁传书,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善飞的大雁也把我托想的月光带到遥远的彼方,善游的鱼龙更是只能在深水中跃动,这种痴想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她只好期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的拂晓,回忆梦境,也只看到花瓣飘落在平静的潭水中,春天过了一半丈夫还没有回来。此时此刻,江水长流,春天将尽,明月西斜,夜景阑珊,一个难眠的夜晚就这样结束了。诗人看到“斜月沉沉藏海雾”想到“碣石潇湘无限路”,游子天南地北,路途遥遥,不知有多少人乘着月夜回到了家中,使人间美满的生活再无缺陷,而眼前江畔的树木挂着落月的馀光,仍然牵动人的情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结束了,而诗人激荡的情思像美好的歌声,拖着袅袅的馀音,牵动着你我的思绪。

- 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黄昏写到清晨,诗人的身影独立在春夜月光下的江畔,思索着宇宙的无限和永恒,人生的无穷和缺陷。虽然诗人认为人类生命的无穷延续可以克服永恒的宇宙和有限的生命之间的矛盾,但作为个体的人不仅生命短暂,而且就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也还有缺陷存在,这就是实在的充满诗意的人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感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正是这种哀愁给全诗蒙上了哲理的意味。除此之外,诗的韵律节奏也与全诗的内容情调非常协调。全诗四句一韵,共九韵,每一韵形成一个自然段落,标志着诗人想象的进程。并且诗反复回环着一种音乐美,与全诗感情的发展相扣,汇聚为一种美的意境,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为之感动、心醉,而又说不清,道不明。这大概就是前面所说的“孤篇盖全唐”。

张若虚何许人,史书上没有单独列传,其事迹也只是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只知其与贺知章等人并列于“吴中四士”。因为贺知章在当时的文坛地位极高,故推测张若虚在当时的文名可能不小。
《全唐诗》收录其两首作品,其中就有《春江花月夜》,而这一篇作品也让张若虚“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另一首作品为《代答闺梦还》,虽不甚出名,但与“春江诗”参看,就能发现张若虚很擅于描写动态的情状。
《春江花月夜》为何能得到如此评价?这与其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脱不开关系。
第一、形式上,是“乐府诗”的一次重大突破
《春江花月夜》本来就是一个乐府古题,据说是由陈后主所创。那么乐府诗在此之前有什么特征呢?
在此之前,乐府诗名可以类比于“词牌名”,它和诗歌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要么就是民间歌谣的整理,形式差不多的都起一个相同的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固定形式写出来用以歌功颂德等行为的官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