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多年的筹备下,2016 年 5 月 1 日," 数字敦煌 " 资源库正式上线,一个个石窟都被 360 度高清记录下来。
也是从这天开始,全世界的人都能云端漫游莫高窟。
而樊锦诗所做的最后一件,也是与我们最相关的事情,就是莫高窟的旅游开发。
1998 年,随着国家实行长假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莫高窟旅游。
但游客进入洞窟,除了物理影响,洞内的二氧化碳、湿气、热度也都会瞬间升高,从而伤害壁画。
更让樊锦诗不安的是,那段时间敦煌政府还准备将莫高窟上市,进行商业开发。
而一旦上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势必会使莫高窟人满为患,从而加速壁画毁坏。
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大众受益,樊锦诗陷入了两难。
终于,她想到了一个结合环境监测和数字敦煌两个措施来调和的折中办法。
先对游客进入石窟后空气的变化进行科学检测,得出每天最多容纳 3000 名游客,每人最多停留两小时的数值。
然后向全国政协申请,在莫高窟 15 公里处建立一个敦煌数字展示中心,以作为游客集散地和莫高窟知识讲解处。
当游客到达景点后,先会被集合到敦煌数字展示中心观看《莫高千年》和《梦幻佛宫》两部科普电影,再分批乘车前往莫高窟。
这样一来,既让游客对敦煌的历史和比较典型的七个洞窟有了初步的理解,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从源头分散游客密度,缓解洞窟承载力。
可以说,樊锦诗针对莫高窟做的三件大事,每一件都具有其开创性。
保护古迹,是开我国文保和国际合作的先河;
旅游发展,是巧设集散中心,于国内景点率先实施游客限流制度,
而数字敦煌,则是跟进时代步伐,用数字技术使莫高窟永存;
这才有了如今的莫高窟做到了保护和利用的齐头并进,并享誉世界的盛况。
而当我们在回顾樊锦诗近六十年来的工作经历也会发现,她的每一步都在颠覆着常人对女性的刻板认知。
在狂沙漫天的世界里生活工作近六十年,告诉我们,原来女性也是不怕吃苦的;
紧跟时代,创新发展,告诉我们,原来女性也是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
从一个女大学生做到研究院院长,告诉我们,原来女性也是有工作能力的;
以及,告诉我们,在一个家庭里,原来也可以是丈夫为妻子的事业付出的。
看到这或许还有人会觉得,那有必要把樊锦诗和女性力量扯到一起吗?
不好意思,有必要。
只要是靠自己的能力在职场成就一番事业的女性,都值得拿来做女性力量的榜样。
君不见,仅仅是女性送外卖,开滴滴都会被激烈讨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 虽然我不觉得女性比男性差,但有些工作就是不合适女人做。"
送外卖况且还只是奔波,考古更是身心俱疲。
可大漠黄沙下,樊锦诗忍渴、种树、学习、思考,每一步都没有屈居于男人之下,甚至还最终领先。
她坚持下来的事实不就在眼前吗?
为什么有人还会有 " 女性就是脆弱 " 的刻板印象?
难道只是因为樊锦诗当时是生活在一个 " 妇女能顶半边天 " 的时代。
而我们如今不再了?
时代在发展,观念却在倒退。
当代女性在职场发展上的不顺,其实更多的问题不是在自身,而是社会层层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