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 汉江奇迹 " 背后的悲剧性一面,让韩国电影人有着足够的发挥空间,而 " 压缩 " 给韩国民众造成了深刻危机感,也让他们更愿意为社会类题材的电影买单。
以在戛纳首映的《掮客》为例,这部作品尽管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但讲述的依然是一个韩国故事。片中展示的 " 婴儿暂存箱 " 与盗婴送养,折射的就是韩国灰暗的婴儿买卖产业。
《掮客》剧照
早在 2012 年,韩国电影《芭比》就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试图通过 " 跨国领养 " 的制度漏洞达成器官买卖的黑暗故事。而根据调查,韩国有福利机构从 1970 年代开始,陆续将孩子卖往美国等海外地区。
单单围绕儿童保护的相关话题,韩国电影便佳作频出。2011 年 9 月,电影《熔炉》上映,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讲述了新到任的学校教师揭开聋哑学校校长与部分员工性侵、虐待学生的恶行,但恶人最终却被轻判的故事。
电影上映 37 天后,韩国国会以 207 票通过、1 票弃权,压倒性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加长了对性侵幼童及残障女子的追诉期并加重了相关刑罚。这个修正案也被韩国民众称为 " 熔炉法 "。
《熔炉》剧照
成也萧何,败萧何,韩国的压缩式发展给了本国电影人足够的 " 舞台 ",但这种畸形发展孕育出的批判,大多只能流于情绪与表达——在光影的世界里,韩国电影人可以对各类社会现象任意抨击,但真正能推动社会改变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熔炉法 " 的确感人,但毋宁说是偶发的奇迹。
不少投资韩国电影的财阀,本身就是电影中被批判的对象,但依然止不住他们对电影的投资。毕竟对于这样的群体而言,民众足够喜欢现实题材意味着票房大卖,能赚得盆满钵满,那么承受点不指名道姓的嘲讽,又算得了什么呢?而这或许就是韩国社会中,最违和的现象。
作者 | 怜青
责任编辑 | 吴阳煜 wyy@nfcmag.com
美编 | 刘阳
南风窗旗下国际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