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人的关汉卿出生在被金朝占领的中原,元人灭国已是打击,最后,连故国南宋也被亡了。
身份的迷茫,社会的动荡让他始终活在战争的阴影里。
关汉卿的 18 部存世作品里,有 6 部都有战争元素。
其中最有名的《拜月亭》,就是以蒙金交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因战乱与亲人失散的男女,在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
在这部戏里,我们能看到无数难民就像狂风扫荡下的蚂蚁,在白骨如山的荒野行走," 行一步,一叹息 "。
关汉卿极力描写覆巢之下,弱小个体的悲鸣和绝望。
这些人的经历,就是关汉卿自身的投射。
最后一个戏剧主题,就是居于社会底层的女子。
如果说科举是求而不得,战争是逃无可逃,都是关汉卿过往人生最强的旋律,无法避免。
那么底层女性的苦难,则是关汉卿在行路难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触目惊心,然后感同身受,不能不写的。
正如上文所说,虽为书生,但动荡的环境,让关汉卿从未得的应有的认可。
再加民族融合后的政局混乱,而关汉卿本人也与居于社会最底层的戏子生活在一起。
朝野惶惶不安,人生没有归处,生计难以维系,这都让关汉卿感到不安与痛苦。
而此时,他看到了那些台上的歌妓女子。
这些女子,和关汉卿有着同样杰出的才情,不仅能歌善舞,表演节目,甚至还能赋诗作曲。
但她们的处境却更为艰困。
不仅社会地位低下,可以被任意渔色猎艳,残酷奴役。
在遇到不平之事后,甚至无法像男人一样为自己的冤屈发声。
相比于关汉卿,她们才是底层中的底层,弱者中的弱者。
于是,关汉卿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现实中,关汉卿无力改变她们的命运,于是他就往戏剧中为她们发声。
在关汉卿的作品里,有三分之二都以底层女性为主角。
妓女、婢女、乳娘、农妇、寡妇、寄人篱下的弱女 ……
而最有名的,还是《窦娥冤》。
或许我们现在对《窦娥冤》的印象还只停留课本上的几句戏文。
但只要读完全本,我们就会知道,窦娥其实更像是当时底层女子最典型的代表。
因为她遭受了,你能想象到古代女子所能遭受到的最全面的权力碾压。
首先是父亲,为了自己的前程,窦天章用仅仅四十两银子就将女儿窦娥卖做童养媳。
接着是婆婆,窦娥与丈夫十分恩爱,丈夫病死后也心甘守寡,是婆婆,硬逼着她改嫁张驴儿。
然后是男性,张驴儿想霸占窦娥未果,便诬告她毒死了自己父亲,即便是一个泼皮无赖,依然是可以压迫窦娥。
最后是官员,太守贪财又昏庸,看窦娥被严刑拷打后还不招认,开始以对婆婆用刑威胁窦娥。
窦娥终于含冤认罪。
步步压迫下来,窦娥在断头台前终于爆发,她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但即便如此,当窦娥的鬼魂向做了官的父亲诉冤时,父亲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心痛女儿的离世,而是感到有伤自己的脸面,从而对女儿劈头盖脸一番斥骂。
"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其我细吐真情,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哪怕最终为窦娥洗刷冤情,窦天章也不是为了公正,只是为自己以及家族的名声。
更何况,即便最终翻案,窦娥也不能死而后生。
这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女性悲剧。
连沉冤得雪,善恶有报的结局,都无法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