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她在工地干了好几年的苦工,
直到她的年龄和体力已经不允许在那里奋斗,
她这才回到贵州老家,并逐步开启了她的创业之旅。
1989年,42岁的陶华碧靠着捡来的砖头,
在贵阳市南明区的街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主营凉粉和凉面。
众所周知,要想让凉粉和凉面卖得好,除了粉和面的口感要好之外,
料汁也很关键,料汁的重中之重则是辣椒酱,而这恰好是陶华碧的拿手菜。
因此,我们应该可以脑补出这样一个情节了,
那就是陶华碧所开的这家“实惠饭店”,凭着秘制的辣椒酱在当地出圈,
她家的凉粉和凉面借此大卖,更有甚者,还直接购买了她家的辣椒酱。
更戏剧的是,有一次,陶华碧有事没时间买辣椒,也就没有做辣椒酱,
结果老顾客一听她家今天没有辣椒酱,
掉头就走了,改去别家吃凉粉和凉面去了。
还有的同行,每天都去“实惠饭店”买辣椒酱,
最后他家的凉面生意,竟然比陶华碧家好很多。
其实这些事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陶华碧身上,
这样的事多了,她的脑中不禁冒出了一个想法:
既然我家的辣椒酱比凉面还受欢迎,干脆直接卖辣椒酱不就行了。
1996年,陶华碧终于在众望所归下,成立了自己的辣椒酱加工厂,
在取名时,她毫不犹豫地想到了“老干妈”三个字。
因为那时她开的“实惠饭店”有很多学生光顾,
她跟那些学生关系很好,平时没事就会给他们多盛点饭,
遇到没钱吃饭或是没带钱的学生,她就直接免费。
她长期对学生们如此关爱,就得到了一个“干妈”的外号,
而开工厂时,陶华碧快50岁了,年近半百,
明显她这个“干妈”已经老了,于是“老干妈”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
03
最早的“老干妈”工厂只有40个员工,没有自动化的机器,
全靠员工手工制作辣椒酱,产量不高的同时,销量也不好。
究其原因,就是吃过“老干妈”辣椒酱的人还是太少,
就算每个吃过的人都帮她宣传,也需要不少时日才能大卖。
为了增加销量,陶华碧起初是提着一篮子辣椒酱到处推销,但是收效甚微,
随后她又想到直接将辣椒酱放到各个饭店和商店里,
有人买再收钱,没人买就退货,结果这个方法真的奏效了。
凭着辣椒酱的口感极佳,”老干妈“的客户由点到面地开始扩散,
陶华碧因此被不少饭店和商店催着上货,
曾经只敢去玻璃厂定几十个玻璃瓶的她,这次一下定了1万个。
就这样,猛增的销量迫使“老干妈”尽快成长,
1997年,陶华碧成立了“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员工从当初的40人增长到200人,还逐渐建立起了流水线。
此时的陶华碧已经50岁,尽管她研发的“老干妈”辣椒酱在贵阳当地家喻户晓,
可离销往全国的目标还有些距离,因此她的创业仍任重而道远。
不过,别看陶华碧大字不识,在儿子的指导下,她才勉强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但她管理起公司来却很有一套,最初没有机器,需要纯手工切辣椒时,
不少年轻的员工都忍受不了辣椒刺鼻的气味,切一会儿就不耐烦了。
遇到这种情况,陶华碧不生气,也不批评员工吃不了苦,
而是亲自上手帮他们切辣椒,她边切还边教员工,
切辣椒时要把辣椒想象成苹果,这样切就没那么辣了。
员工看到老板都不嫌辛苦地和他们一起切辣椒,当然不再抱怨,
立刻就恢复了工作的人情,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直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