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
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秘密森林》,检察官说:
对法官来说 正义
是永远的暗恋对象
是终极理想
那么说到台湾的罪案剧。
光怪陆离,但细究它们的底色,你又能看到那共同的——
人情味。
02
如果说大多罪案剧讲述的是不可饶恕的话。
那么台剧,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最有代表的《与恶》。
律师王赦,主张废除死刑,认为应该多了解犯罪的成因。
enmmm……
这在众口一词 " 枪毙 "" 别洗地了 "" 凭什么共情罪犯 " 的微博环境里,分分钟是要被网暴的程度。
呈现恶,并不是首要目的。
台剧最关注的,始终是人的处境。
它们的力量感,体现在对人、系统以及媒体持续又生猛的追问上。
《我们与恶的距离》问的是,我们离心魔,离成为下一个杀人犯有多远。
这里的恶,是由普通人的正义引发的恶。
在人们最朴素的正义感里,受害者的人命要用加害者的人命来抵。
但伤害无法减轻,罪恶辐射出来的影响,也不会随着凶手被判刑而终结。
溢出的仇恨,要去向何方。
是投向加害者的家人,让他们代为受过,永世不得安宁?
还是投向为凶手辩护的律师,把他对罪犯的同情解读为对受害者的背叛。
平民,公权力机关和掌握 " 第四权 " 的媒体,都站在了凶手一家和律师的对立面。
解气,但解气背后,是举全社会之力,去摧毁凶手、律师两个家庭的决心。
这以正义之名的一报还一报,与作恶一样,叫人毛骨悚然。
《逆局》里由小鲜肉曾敬骅饰演的虐待狂、奸杀犯。
并不是无缘无故成为这样。
他遭遇家暴,弑母,又被养父以爱的名义囚禁的成长史,又为他的疯狂行径蒙上了一层悲剧感,使他更有一种外强中干的脆弱和无力。
《噬罪者》,并不仅仅是仇恨罪犯。
而是想探讨,刑满释放的囚犯,配不配得到救赎,该如何得到救赎。
杀过人的男主角,结束 12 年的铁窗生涯,踏入更广阔的囚笼——社会。
这在网络舆论中,是被绝大多数人所不允许的——
" 共情杀人犯?圣母!"
《噬罪者》的英文片名更有意思——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
出自甘地的一句话," 厌恶罪恶,去爱罪人 "。
哪怕是罪人,他也首先是一个,人。
《谁是被害者》,最大的悬念不是凶手,而是摸清被害者是谁。
接连出现的死者,都顶替了他人的身份。
以为是房产经纪人小哥的尸体,其实是过气女歌手;以为是盲人木刻家的尸体,其实是房地产经纪人小哥;以为是女歌手的尸体,其实是跨性别者 ……
形式感十足的误导,迫使警方、媒体和公众去发现,了解这些人 " 被嫌弃 " 的一生。
讽刺之处恰是在这儿,生前不被重视的人,死后从 DNA、生平履历到心路历程都被剖析了个遍。
你发现了没有,台剧近年来聚焦罪与恶。
往往不是着眼于黑暗本身,并不渲染愤怒和仇恨。
而是从黑暗处,去洞察我们的整个社会。
从窟窿里,反思如何弥合和缝补人际的网络。
《与恶》里,剑拔弩张的受害者家属和杀人犯家属,最终围坐在一起,进行了真诚的对话。
《噬罪者》里,杀人犯男主角在最重要的亲人面前,洗刷掉了自己的冤屈,也获得了受害者父亲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