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里,因个性原因造成家庭破碎的鉴识师,挽救了想要自杀的女儿,也修复起父女关系。
《逆局》中,良善和正义感冲破了罪恶之网。虽遭厄运,但理想主义不灭的警察、律师两位主角,也放下了对过往不幸遭遇的执念。
其他类型的台湾影视剧里,也不难看到这种趋势。
《想见你》里,阴郁的女主角陈韵如,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终于可以不再假装阳光,而是光明正大地接受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一个供人咒骂的 " 恶毒女二 "。
《孤味》里的原配和小三,停下了耿耿于怀一辈子的战争,放过对方也是放过自己。
这种和解与宽容,是台湾在修复复杂的历史问题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习惯。
不同观点,不同族群,抛弃兵戈,用更开诚布公的方式相互沟通。
但这不是虚伪的强行升华,而是提供一种重建的方向。
人当然可以心怀仇恨继续生活下去,但最重要的,还是过好当下的生活。
03
我们今天惊讶于台剧犯罪题材数量多。
细节实,那些被内地剧吹上天的 " 电影感 ",在台剧里都是标配。
节奏快,大部分都是 10 集左右,顶天了二十多集,没有为了拉长剧集做的注水内容。
尺度大。
《谁是被害者》里,特写的溶尸、焦尸,胆小者慎入。
《逆局》里,小刀慢慢划开背,要多残忍有多残忍。
《我愿意》里,女尸,怼脸拍,性爱场面,直接来。
我们更羡慕于他们的 " 敢说 "、" 敢拍 "。
血腥镜头环环相扣剧情,带来爽感。
看他们骂奸商、骂媒体、骂群氓,爽感加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 报复性喜爱 "。
源自对某些社会弊病感同身受,却无处发泄的烦怒。
台湾的犯罪剧里,人群总是更复杂、多样的。
有罪犯、受害者、警察,以及以他们为中心的关系网。
更有内地剧里时常缺失的,政府、司法机构,和掌握了社会舆论话语权的媒体。
每一部剧中,观众们看到的从来都不会是单一的线索和主题。
而是由个体、群体、制度、法律、媒体等等力量交织成的社会氛围。
罪人,不是可以一杀了之。
警方,也不是永远的正确无疑。
就当我们习惯把 " 这也能拍?" 当成最大褒奖的时候。
其实大家也许忘了。
比台湾罪案剧更早发轫的,是内地的罪案剧。
彼时台剧仍然在被唱衰当中,没有完全从千禧年初对偶像剧的惯性中转型过来。
而我们的罪案剧,已经崭露头角了。
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网剧。
一个当时刚刚兴起,不受多少待见的领域。
2014 年的《暗黑者》,警察队伍里,有不讨喜的冷面人、暗黑少女、网游大神。
2015 年《心理罪》,有各种奇葩的犯罪动机,一场罪案爱好者的盛宴。
2016 年《余罪》里,卧底警察余罪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好警察,贪婪、好色、作奸犯科。
2017 年的两部里程碑式爆款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里,主角都是会用灰色手段达到目的,体制边缘人。
2020 年爱奇艺迷雾剧场之后,犯罪悬疑剧中多了更多了社会题材。
《隐秘的角落》直视普通人、普通家庭里的阴暗面。
《沉默的真相》则是热血检察官用十年苦楚、一朝身死照亮官僚体系下的漫漫长夜。
但今年以来,放眼过去看到的罪案剧,也就年初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