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场戏是李大钊和陈独秀漫步在校园中,讨论中国将要发生的革命,但冯远征觉得这样太严肃,他建议去吃涮羊肉,边吃边聊。

一为表现这是在北京,二是让人物更加生活化。闲谈之余,国之命运将变;方寸之间,持筹而握算。
既有巧思,也有寓意。
在一次采访中,冯远征曾坦言塑造好角色其实并不难,他将其归结为“擅观察”。
演员能演出多少角色,取决于脑子里有多少东西。只有脑子里的形象足够多,细节足够丰富,才能在碰到一个角色时,毫不费力得把那些形象和细节赋予其中。
他讲过一段经历。在北京人艺学习时,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观察生活的练习,他和同学忘了做就编造了一个。
当时林连昆老师看完表演,就说了一句,是编的吧?

这件事影响冯远征至深,以至在后来的表演生涯中,他再也不敢不认真。
就像后来总有人问冯远征,怎么演好《非诚勿扰》中那个角色?
他都会回答,因为生活中见过。
做配也好,扮丑也罢,塑造出扎根且生动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倚赖“神来之笔”。

最近几年,冯远征鲜少出现在观众视野中。
一来是好剧本难得,二来是他把大量时间都放在话剧和教学上。

以前在人艺的时候,他的状态就是演好戏,其他事不过问。
但后来几年连着退休了好多人。濮存昕退了、杨立新退了,冯远征突然意识到这是个麻烦,再过几年他和吴刚也退了,在戏剧式微的当下,人艺该去往何处?
有两年,人艺一个新演员都没招到。原因很简单,学生刚一张嘴,冯远征就知道,这四年没怎么练功。
不少年轻演员甚至会直白的告诉他,考表演系就是为了当明星。

(冯远征在《茶馆》中饰演“松二爷”)
在冯远征的印象中,北电、中戏、上戏,国内这三大专业院校的表演系火起来是1998年之后的事。
那时《还珠格格》爆红,报纸、杂志的头条天天都是赵薇的小燕子,想当演员、有明星梦的年轻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后来王宝强出名,又带火了草根,泛娱乐时代就开始了。

但之所以选择毫无保留地投身教学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那条来路他也走过。
1989年,冯远征在格洛托夫斯基流派梅尔辛教授的数次邀请下,离开人艺舞台,前往德国学习表演。
奔驰车、徕卡相机、蔡司镜头,象征着遥远而富足的国度,那时他还不会一句德语。
起初四个月,冯远征在攻克语言的煎熬中度过。本以为熬过语言难关,眼前便是坦途,可两年后,当已经能够熟练用德语开玩笑时,他逐渐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