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当然,90%的居家养老不是回到"养儿防老"的原始状态。
而是对家庭进行全面的"适老化改造",譬如防滑垫、折叠扶手、起夜感应灯、定位手表、热感应报警、健康数据电子化……
图源:网络
电影《妈妈!》里冯济真默默为自己母亲做的准备无疑便是基础的适老化改造,只有让这些设施更加可见、更加常态化,老年人面对衰老的力不从心和羞耻感才会逐渐消散。
做适老化改造的专家刘英介绍说,一位偏瘫的老人认为自己坐上轮椅后再也站不起来,从此如厕洗澡都要人扶,毫无尊严。
但其实她另一半边身体是有劲儿的,如果在家里安装合适的淋浴座椅和助力架,老人发现自己可以慢慢站起来甚至自行走动,也能自己洗澡了。既减轻了子女的照护压力,老人也会活得更有尊严感。
适老化改造当然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还包括城市公共设施。
想象一下,2032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一个四分之一人口都是老年人的社会,衰老、疾病不再是隐形,相反无障碍通道、安全扶手、旧小区加装电梯……更应广泛地出现。
居家养老同样要仰仗社会化护理服务,这也是国家提出的7%的社区养老需要做的基础建设。
社区在不离开家的附近形成15分钟的养老圈,又被称为"一碗汤的距离",北京叫做养老驿站,很多地区则称之为养老服务中心。
北京养老服务驿站
在这个范围内社区提供居民足够的社会化服务,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食堂、医疗、精神慰藉……可以选择上门服务或者社区日托。
这些机构通常以公建民营的方式,或者政府以低廉价格甚至免费提供社区闲置空间,所以服务价格会比养老机构低很多。
不过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仍然还不适应去购买服务,所以很多社区养老机构较难拓展业务,等到以后大家习得了这样的消费习惯,就像点个外卖一样简单,更多的外包服务、社工组织才能更多地投入市场。
虽然这些目前还只是国家的养老发展规划,但往乐观的方面着想,现在老龄化人口飞速增加,养老服务的需求势必也会飞速增长。
就像市场针对婴幼儿成长开发出各种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商品和服务,未来也会有无数创业者投身到养老精细化和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中去。
未来的养老畅想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譬如候鸟养老,像候鸟一样每个季节迁徙到适宜的城市去,美国类似的方式是海上养老邮轮。
还有大家讨论度很高的抱团养老,几个合得来的姐妹组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新型家庭或者社区在一起生活。
还有时间银行,年轻的时候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为以后自己老了储备照护时间等等。
日剧《家族募集》
无论何种养老想象,都是跳出家庭的狭窄框架,用社区的网络和社会的资源寻求更多的互相帮助的可能性,实现一种更加具体而微的民主实践。
寻找新的可能
而不是一受挫就退缩回去
去年半佛仙人有个关于养老的文章讨论度特别高,起因是半佛与一个开高端养老院的老板吃了顿饭。
老板说,他们养老院一个月的费用是五位数,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钱能够解决的。
养老院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有社交有矛盾有争风吃醋。这时候社工无形中拥有巨大的权力,想要孤立谁、忽视谁是很轻松的事。
于是老板得出一个结论:"还是要生小孩,养儿防老还是有必要的。孩子存在的意义在于一种威慑力,让护工有所忌惮。"
而文章最后的结论也类似——养老院这样的封闭社会,起作用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以即便已经有钱到能住上几万每月的高端养老院,生孩子还是必要的。
图源:微信公众号
逻辑似乎无懈可击,但又让人心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