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暖忻需要的是一个 " 放在人群里头看不出他是演员的演员 "。
小眼睛,小身板的冯远征,正好合适。
拍完电影,他信心满满去考电影学院,电影都拍了,考个教拍电影的学校还不容易吗?
结果?
北京考区第三名,三试都通过。
却挂了。
理由是 " 形象一般 "。
考试时,老师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我是做拉锁儿的,老师打量了他一下说:
那你还是做拉锁儿的去吧。
冯远征很不忿:
可是那届,他们要了王志文!
△ 有一说一,王志文自有一股雅痞气在
但冯还是幸运的,年底,就又接到一部电视剧,拍电视剧过程中,他接到哥哥的电报:北京人艺招生。
于是他加紧把手头的戏拍完,赶紧跑去北京考试。
初试过了,冯远征隐隐觉得,人艺,应该没跑了。
为啥?
他发现。
这里的人长得不是都好看,放人堆里也不一定就能找到。
和人艺录取一起来的好消息是中戏的录取通知。
冯远征在两者之间纠结了好久,跟老同学高冬平坐在马路牙子上对着首都剧院思考。
两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
去中戏毕了业还不一定分配到人艺呢,直接去人艺,一步到位。
何况还不用参加全国的文化统考。
也是因为这次 " 偷懒 ",让人艺收获了 " 人艺五虎 " 里的两虎。
△ 《男人装》拍的人艺五虎
顺利进入人艺后第二年,冯远征考进人艺学员班。
话剧届最高的艺术殿堂。
就被他精准踩中机缘,一步步登上了。
02
冯远征无疑是有天赋的。
考进人艺,进入学员班,对他来说非常顺利。
期间,德国的梅尔辛教授来人艺授课,教格洛托夫斯基学派的理论。
她的教学方法和别的老师都不一样。
不教书,也不讲戏。
而是会用三四个小时,来让同学们跑、跳、翻滚,直到累得同学们气喘吁吁。
在最疲惫的时刻,也是最兴奋的时候。
此时,人的潜能反而最容易被激发。
冯远征做过运动员,这种身体训练不在话下。
他不惜力,做起动作比别人都拼命。
但脑子也够灵光,理解起来也不费劲。
有些同学还在对这种教学抵触的时候,冯远征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前列。
梅尔辛教授也惜才,极力邀请他去德国读书。
可那时的冯远征,哪有这种远见。
还没毕业,他就被老师挑中演话剧《北京人》里的曾文清——
主角之一。
虽然不至于一开始就挑大梁,但妥妥也是其中一根 " 承重柱 "。
搭档的,还是自己话剧梦想的 " 启蒙人 " 王姬。
这样大好的前途,他不舍得离开。
那时,年纪轻轻,一心想在戏剧上有个好前程的冯远征不会想到,日后的德国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存观、世界观以及对艺术的认知。
促使他真的走到德国的,是因为失恋。
快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忽然吹了,冯远征只想赶紧离开伤心地,跑得远远的,最好连面都见不着。
德国,去那得坐八天火车。
够远,够陌生,绝对不会触景生情。
毕竟这是跟熟知的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
简直穷奢极欲,晚上到处开着灯,亮堂到耀眼。
这多浪费电啊,可是," 真好看啊 "。
学习时的状态也不同。
国内的表演教学,不管什么流派,多少都得看些演员的天赋,实在教不会的,可能就定论了。
但格洛托夫斯基认为,任何人,只要智商没问题,都有成为好演员的潜质。
关键看老师有没有掘金的能力。
他们的老师,需要自己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对表演有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个流派里,言传身教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梅尔辛师从格洛托夫斯基本人,理所当然,她把亲自挑出来的冯远征也视作流派的传人。
冯远征 1991 年回到中国,第一件事就是想发扬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