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那时的他几乎没什么表演经验,也没有很高学历,去招聘当老师,谁鸟他?
曲线救国,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传下去,得先红起来。
碰壁的日子没过太久。
2001 年,他凭借《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一角火了。
成为一代 " 童年阴影 "。
当初,这个角色找过不少男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是坏人,不愿意演。
但只有冯远征说,安嘉和不是坏人。
他是个病人。
为了找安嘉和的 " 支撑点 ",冯远征给妇女热线打电话问:
打老婆的人是怎么想的?
知识分子会不会打老婆?
接线员说,打老婆的知识分子太多。
有把老婆绑在床上泼水,然后拿电苍蝇拍电的;有把老婆绑起来,拿高跟鞋鞋跟敲她脑袋的,这人还是个博士。
安嘉和这个角色,在冯远征脑海里建成骨架、补上血肉,逐渐成型。
" 有了 "。
冯远征发现,安嘉和身上有自洽的逻辑:
他打老婆的时候,是站在最有理的角度,打完以后跪下认错,也是真心真意的。他在打的时候,绝对不认为自己有错,所以才让人恨。
甚至,他认为,安嘉和打老婆,正因为对她的爱。
只是,用了和常人相反、极端的方式。
我们现在看,冯远征的表演已经非常精彩。
但他自己说,那时,他正处于表演的 " 大雅 " 阶段,表演是机械的。
可能有人想问,雅还不好吗?
这得看是什么情况下的 " 雅 "。
冯远征说的 " 雅 ",是跟表演初级的 " 大俗 " 相比的。
" 这场戏是什么?怒,1 号表情就来了。那场戏是什么?哭,5 号表情就来了。"
他认为,表演,就是一个从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的过程。
初级的 " 俗 ",是真情实感,把自己不加节制地融入角色,太多刚入门的演员,靠的就是这个。
这样演,有时会很惊艳,但更多时候会失控,对演员本身,消耗太大。
" 雅 ",是技术,在特定的情形,甩出精准的表情。
而第二个 " 俗 ",就是在技术之上,再调动感情和生活经历,反哺到角色身上。
重在对身体的控制。
也就是达到了"表演的自由 "。
那,至今有戏能让他实现 " 表演自由 " 了吗?
冯远征自己的回答是《最后的王爷》。
一个相对冷门的剧。
演一位末代王爷,时代变换、政权交替,虽然出尽洋相,但他每次都巧妙地从历史的缝隙中溜走,惊险地过完了被动的一生。
那时,他体会到 " 附身 " 的感觉。
" 怎么演都对 "。
每天在片场琢磨人物身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甚至工作人员都在盼着,冯远征什么时候来片场,想看他今天怎么演。
而对自由的追求,让他总想涉足未知地带。
十几年间,他不断尝试各种新角色。
极致戏剧化的角色他能演。
《爱了散了》里,他是性无能,却控制欲爆棚的丈夫。
《侦探小说》,演患有人格分裂症的警长,分饰父子两角。
《百花深处》里的戏痴,更变态,像剧里的一缕阴魂。
平凡的普通人也能驾驭。
《人到中年》,他是郁闷的阳痿男人;《老农民》,肩上搭个毛巾就能去种地;还有《应承》,他演为了一个承诺拾荒供养孩子的老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几年,冯远征已经很少出现在电视上。
原因?
几年前,他一连接了三个戏,都是在上海拍的,这个戏拍完,拉着行李箱换个饭店就开始拍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