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 " 输出 ",让他演到最后,表演都进入程式化。
准确还是准确的,但这种表演,冯远征认为,没有灵魂、没有血肉。
他害怕自己变成 " 表演机器 "。
于是决心回到培养自己的 " 人艺 "。
输血。
03
把工作重心放回人艺,也有另外的现实原因。
人艺的精神,需要传承。
人艺的精神是啥?
在内部,他们形容叫 "一棵菜精神" ——
无论是菜心、菜叶、菜帮子,都要在这棵菜上。
即使是一个小角色,也得仔细揣摩。
韩童生上《鲁豫有约》,分享过这么一课:
当年北京人艺,一场龙套戏。
韩童生饰演一个小兵,台词就一句,喊 " 骊商闯宫 "。
喊完导演说停,一连串问号:
你什么时候当的兵?你今年多大,当兵几年了?这个戏写刘邦吕后,刘邦刚死,你是向着刘邦啊,还是站在吕雉这边呢,为什么喊这四个字?
" 你没有话、你话少。但你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怎么说、什么人在说 ……"
他们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艺培养的演员,都要经历一个标准动作:跑龙套。
何冰跑了四年,还是 " 苗期比较短的 "。
跑十年八年龙套成 " 角儿 " 都算是运气不错。
在舞台上成一个演员太难了,十年八年成一个已经算运气不错了。
而现在,人艺的年轻演员机会要多多了。
冯远征做上领导层,他的理念是,充分给新演员们机会,让他们在压力中进步。
或许,这也得益于他自己的经验。
没毕业就有机会出演大戏里的主角,曾文清。
当时的冯远征,还不是现在的老戏骨。
第一个登场的动作:撩门帘,就把他难住了,一上午都演不好。
曾文清是个什么人呢?
没落的世家出身,士大夫作风,行事非常讲究。
冯远征一个刚进人艺时连背都挺不直的毛头小子,一时难以进入角色。
他跑去问导演,人家没跟他讨论表演,而是让他梳个大背头,穿长褂在家生活。
于是,用上 " 金刚钻 " 牌发蜡,穿上 " 内联昇 " 布鞋,天天在家练习国画和书法。
甚至还留上长指甲,指甲上抹了香油做保养,为的,就是体验精致生活。
事后,导演给他讲戏:
穿大褂儿吃饭夹菜,袖子容易沾上菜汤,你自然就得撩着。其实就是告诉你,这个大褂儿你穿顺了,像你自己的了,人物慢慢就在你身上生成了。
这场戏演完,冯远征悟了:
不要演,要成为角色本身。
后来,他也把这些学来的经验用在教年轻演员上。
有人演残疾人,演着演着,忘记自己腿瘸了。
冯远征就把圆珠笔的笔头塞在她鞋里。
走一步扎一下,没法不 " 瘸 "。
排《雷雨》时,演繁漪的演员死活演不出被禁锢的感觉。
心理上找不到,直接生理给你禁锢行吧。
他推演员进空调后的木头罩子里。
待了一会,她真有了在牢笼的感觉。
这就是人艺的传统。
传、帮、带,言传身教。
到现在,人艺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是很认可的,他们管老前辈叫 " 角儿 ":
人艺这个舞台,多少人想站在这,但这是花钱买不来的。你想花 1000 万进《茶馆》来演戏,这些角儿谁陪你玩儿呀,那是不可能的。"
" 角儿 ",都是以前梨园的叫法。
可见,人艺里的规矩还是很传统的。
有时,最管用的,还是这些传统的老规矩。
当冯远征成为表演队长,他给大家制定了个老演员一对一传教的规矩。
戏组建了,老演员带新演员,新演员要尊敬,要给老演员沏茶倒水。
而老演员,要教学生,教坏了,他自己负责。
还在排练厅挂上 " 行为规范表 ",包括不能迟到、不能随便按导演铃等规矩。
对舞台的敬畏感,就是从这些规矩和仪式里一点点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