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
杜甫被「冲」了。
理由在于:
杜甫没有才华,没啥文采。
作品没深度,全是发牢骚。
不够正能量,全是后人硬捧。
而且,附和的人也不少。
这些言论,看得鱼叔忍俊不禁。
真和这些人较劲吧,好像也没有这个必要。
但转而一想,这样的骂战已经不是第一回见了。
趁这个机会,鱼叔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我们的大诗人,怎么就「塌」了呢。
杜甫,也不是第一次被骂了。
豆瓣上,在一些与杜甫有关的纪录片评论区,也有一些差评低分。
甚至列举一段段「黑历史」,大有要把杜甫棺材板掀翻的意思。
这些差评虽然后来消失了,但至今仍被一些忿忿不平的豆友挂在高赞处,警示后人。
同样被网友拉出来批的,当然也不只是杜甫。
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曾被网友指抄袭霹雳布袋戏。
还被叫作「碰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猫阿狗」。
布袋戏《霹雳震寰宇之刀龙传说》
后来,这位网友知道了李商隐是位诗人,又发了一条微博道歉。
但又把李商隐说成「冷门诗人」。
再有,李清照。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播出时,主题曲《知否》也跟着大火。
曾有网友批评这首歌辞藻堆砌、逻辑不通、矫情做作,连喊麦都不如。
殊不知,这首歌的歌词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很多人分明不懂,却好为人师好加点评。
2011 版《红楼梦》,曾用曹雪芹所写的《飞鸟各投林》做片尾曲。
结果有人给出极其「辛辣」的点评:
「现代感太强,不古风,词作者去补习几年语文。」
没有认真看完《红楼梦》也就算了。
有人连「诗仙」李白都不知道。
说李白写的《流夜郎赠辛判官》是「做作的仿古风」。
还说「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一句是败笔。
总有人,看大家不行,看名著不及格。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迷之自信。
鲁迅,会成为「千夫所指」。
不仅文章水分多,还严重脱离时代。
经典名作,总被扣上「三观不正」。
《水浒传》是流氓闹事,最后被一锅端。
《西游记》是神鬼故事,不如网文有想象力。
《红楼梦》最惨,主人公基本被「道德标兵」批了个遍。
贾宝玉是「中央空调」,林黛玉是「作精」,薛宝钗是「绿茶」「心机婊」……
抛开情节、角色、情感等一系列元素,而是随意简化贴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偷懒,更是对文人名作的一种不尊重和轻视。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迅速,娱乐元素日渐增多的时代下,这种「轻视」正快速蔓延。
以至于近年来「中文已死」的论调愈演愈烈。
上个网,好好说话变成奢望。
随处可见拼音缩写和网络用语。
有些时候这是增加趣味,有些时候就导致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