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应了王维写的那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再比如后来端午晚会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
舞者化身洛神,水下化作飞仙。
拂袖起舞,衣袂清扬。
正如曹植《洛神赋》所书: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中文的精妙,只有在最懂中文的我们手里才能大放异彩。
它就像一个浪漫的小约定。
一旦提起,就会瞬间拨动内心深处的心弦。
让大家总能心照不宣地为之惊叹和折服。
《妖猫传》剧照下的评论
曾经,看国剧的乐趣之一就是品味那些精妙的台词。
鱼叔印象最深的就是《甄嬛传》。
「甄嬛体」古腔古调,字句凝练,趣味盎然。
随意打开一集,都能体会到这部剧台词的妙处。
小到各种特色口头禅。
「本宫」「极好」「真真」……
一句「贱人就是矫情」更是成为出圈金句。
大到许多名言长句。
剧中的台词不会刻意堆砌古风辞藻,而是真正服务于故事和角色。
比如大结局时,甄嬛对皇上说:
「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
短短一句话,既有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当下的伤感。
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造化弄人。
另外,还有大量诗词曲赋、酒令灯谜等引经据典。
比如甄嬛在梅园念出一句: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刚好被路过的皇上记住了诗句,也记住了这个文采斐然的小宫女。
再比如甄嬛情窦初开,思念皇上。
「山之高,月初小,月之小,何姣姣!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触景生情,目光所及,心之所向。
不矫情,不造作,不故意咬文嚼字,听起来十分自然。
《甄嬛传》里的台词,被许多人当作国产剧的范本。
不仅贴合人物故事,足够华美有韵律。
还有很多隐喻潜台词的设计。
正如此,剧中的许多台词才能出圈成梗,变成经典咏流传。
只可惜,《甄嬛传》这样的国剧只是昙花一现。
近年来的诸多国产剧,都远不能望其项背。
就拿被称作低配版《甄嬛传》的《延禧攻略》来说。
同样是皇帝选秀。
《延禧攻略》中乾隆说的是:
「这今儿风这么大,她站着应该挺费劲的吧」
《甄嬛传》里,雍正说的是: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必俏,甄氏出美人」
台词风雅至极,尽显帝王的搏学。
两部剧一对比,伤害极大,侮辱性极强。
像这种「台词降级」,近年来已成为国产剧的通病。
要么强行套古风台词。
只要演员不尴尬,尴尬的就是观众。
要么放入各种流行语。
看似迎合当下潮流,其实破坏了剧集本身。
长久以往,台词越来越差,涵阔的文化也越来越低。
最终「台词降级」演变成「审美降级」。
外表华丽,内核空洞,逐渐成了国产剧的共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