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唐以来中医食疗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性阶段,这不仅体现在皇家重视,当时几部官修大型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均有食治的记载,《圣济总录》还专设“食治”门,详细描述诸病的食治方法;同时还体现在民间食疗文化的兴盛,“在食疗应用的普及程度上,宋代远远超过了前代”,医书之外,各类笔记、诗词中文献资料中,都保留了丰富的食疗食补史料,其中尤以林洪写的《山家清供》一书最为集中最为详实。
《山家清供》并非医书,但是其收录了如此众多的可以药食两用的食材,且这些食材多数并非是辅料,而是作为主料使用。吃什么,怎么吃,吃了补什么,有何好处,有什么忌讳,林洪都有交代都有典故和诗词佐证。
书中这部分共有20多道菜是关于食疗养生的,分别是:地黄馎饦、椿根馄饨、百合面、栝蒌粉、黄精果饼茹、紫英菊、菊苗煎、神仙富贵饼、石菖蒲、通神饼、麦门冬煎、玉延索饼、东坡豆腐、自爱淘、炙獐、党团参、金玉羹、牛蒡脯、胡麻酒、茶供。
“紫英菊”。“菊以紫茎为正”的观念在宋代极为盛行,紫茎的菊能吃,而青茎菊不可以吃。
吃菊花还有两个有趣的典故,一是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杞菊赋》(并序)。自序的大意是说,陆龟蒙有一所废弃的荒宅,有些屋子已经没了墙壁,屋里有很多空地,正好用来著书,前后都种满了枸杞和菊花。春天,枸杞苗和菊苗生长得很肥嫩,每天都可以采摘,以供日常喝酒吃菜。等到了夏天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每天早晚还是让小孩去采摘。
有人叹息说:“千乘的城镇,每天想杀鸡杀鸭款待您的人,多得是。您却闭门不出,饿着肚子,读圣贤之书,何必如此苦了自己?”
陆龟蒙笑着说:“我几年来忍饥诵经,怎会不知道屠牲沽酒者有酒食呢?”于是就写了《杞菊赋》来表白心志,原赋:惟杞惟菊,偕寒互绿,或颖或苕。烟披雨沐,我衣败绨,我饭脱粟,羞惭齿牙,苟且粱肉,蔓衍骈罗,其生实多。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
二是北宋诗人苏轼在陆龟蒙之后,写了《后杞菊赋》(并序)。序言大体意思,陆龟蒙说他经常吃杞菊,哪怕是夏天五月仍旧吃,还写了一篇赋来自我排遣,一开始苏轼曾怀疑过,以为士大夫怀才不遇,穷倒是可能的,至于饿士大夫怀才不遇,穷倒是可能的,至于饿到要吃草木,就有点过了。
苏轼当官十九年,家里越来也穷,吃的穿的,还比不上过去。等到移守胶西,本来以为能饱餐一顿,岂料厨房没有菜,让人愁死了。苏轼每天与通守刘庭式在古城废弃的菜园子里,找杞菊吃。苏轼这才知道,陆龟蒙所言非虚。于是写了《后杞菊赋》自嘲,且自宽。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