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沙漠的陈宇和宋迪文,至少要克服三道坎,这三道坎,每一道都不好过。
第一道,是什么都缺。
导演用一场戏,将这种"缺"的无奈和艰辛,展现得入木三分。
故事开场,陈宇的车被当地的车辆堵在路上——沙漠还有堵车?原来是当地到镇上接人的老爷车,刚好挡在他们车辆的前面,而茫茫沙漠,只有一条勉强算路的小路。
被逼无奈,司机狂按喇叭,立刻被陈宇拦下——"苏布拉喜欢安静,这样没礼貌"。苏布拉是谁?是这片沙漠的名字,一个细节,中国建设者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全出来了。
过不去怎么办?陈宇只能强行从侧路"超车",结果没开多久,duang,车陷沙堆里了。
陈宇赶忙下车,手里举着手机,一路往沙坡上猛跑,找信号参加自己召集的集团视频专项会议。
好不容易跑到高岗上,信号有了,却被领导批评迟到两分钟,"我不听借口",而他立马扶着直不起的腰,喘着粗气一通输出。
领导让他别急,先喝口水。陈宇眯着被强风沙吹得睁不开的眼睛说,"对,水,今天我要反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水。"
原来,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困难。原因嘛,归根结底两个字:沙漠。
剧中没有直观展示沙漠建设有多难。
但通过陈宇的描述,侧面反映出了建设条件的恶劣:缺水、缺设备、缺专业技术工人,缺信号,缺交通,"我都不知道怎么按时完成任务。"
事急从权,陈宇只能一开口,就向集团要权。
在当地招工,需要用人权。建设处处要钱,需要财权。
集团领导当机立断,都给他,但也下了死命令:必须按时完成光伏电站建设任务,一天都不能迟。
一场沙漠里的奔跑,一场全程被风沙吹得睁不开眼的汇报,既展现了建设条件的艰难,又把中国建设者的坚定,刻画地真实有力。
其二,是入乡随俗。
沙漠,给人的第一个感觉的,当然是土。
而且是「土到掉渣」。
没有一个角色的脸是完全不沾灰的,但到底有多土,最好有一个新的进入者,带观众感受一下。
这个"倒霉蛋"就是袁弘饰演的宋迪文。
本来可以升总监,他却偏要申请来这里做项目经理,还不等手伤好,就买了飞当地的票。
结果刚到地儿就吃了瘪:企业的车都去拉设备了,谁去机场接他?开场挡住陈宇车辆的老爷车。
除了一张欢迎宋迪文的大纸,一个热情的司机赛义德,要空调没空调,要速度没速度,还要到小镇上接上当地村民一起走。
好不容易到地儿洗个澡,泡沫刚打上,水没了。
恃才傲物的技术专家?现实先喂他吃一嘴沙漠的土。
建光伏电站也没想象中简单。
宋迪文来到当地第一件事:重新勘测,所有数据都信不过,必须自己亲测一遍。
设备怎么办?找陈宇,"24小时之内,必须给我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