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完就完事了?整个工区,全部根据最新勘测数据改变打桩深度,全部返工。
返工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当地监理立刻找上门,如果解释不清楚,视同违约,入乡随俗的艰难,瞬间就溢出屏幕了。
其三,争取人心。
光伏电站是建在人家的土地上,当然必须争取当地人民的支持。
陈宇事必躬亲。他深谙,用真心才能换真心。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有场戏是:夜色中,一位当地人形色匆匆,来到镇上亲戚的家中,开口就问——"你知道中国人要建电站吗?" "知道啊,中国人很了不起,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没关系,你忘了我是卖什么的吗?"
卖煤油灯的。
接下来,一场关于光伏电站建设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谣言,在当地传开,就连村长,也听信了谣言。
陈宇要怎么说服对光伏电站毫无概念的当地村民?
当一腔热血,进入利益的沙漠,如何迎来绿洲?
《沙漠之光》,沙漠是题面,"光"是题眼,正因为艰难,才更显出中国建设者的不凡。
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
看上去难以说服的人心,终能打动。
剧集宏大的命题,也随着情节展开被慢慢展现了出来。
剧中不止一处情节,展现了当地民众生活条件的艰苦,少年哈桑,连双运动鞋都买不起,但帮助当地,和当地共赢,不是往沙漠里浇水。
那只能解一时止渴,但不治本。
双赢的目的,应该是让沙漠深处中放出光芒。
怎么做到?靠——人。
2、袁弘入戏,王凯惊艳,连群演都恰到好处,这剧演技真不赖
主旋律大剧,向来最考验演技,也最出演技。
《沙漠之光》最大的难度在于,演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用精准的表演塑造人物,打动观众。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下,反而间接逼出了演员们最高水准的表演。
第一位值得一赞的,是王凯。
这几年,王凯的经典角色不少,尤其是主旋律大剧的表演,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但陈宇这个角色,与过往不同,没有几十集的篇幅将角色成长娓娓道来,必须尽快铺展出角色弧光。
怎么演?千人千面。
对不同的人物,展现不同的反应,从而塑造出角色的不同侧面。
比如,面对刚到来的高水平刺头儿下属。
陈宇怎么做?刚中带柔,先给态度。
对方提出以后早上4点开工,早开工早收工,避开高温,采纳。开展专业培训,采纳。
可当宋迪文说嗨了,立刻怼回去一句,"我是总监还是你是总监?"
立刻把对方镇住。角色干才的一面,有了。
面对当地人,又是一面。
在当地搞建设,需要当地群众的支持,要平衡的是利益,要抚平的是人情世故。里子和面子,一个都不能少。
王凯的表演,有理,有利,有节。
"要相信我们的阿拉伯朋友。"但,该守的规矩,必须守。
面对孩子哈桑,又是另一面。
剧中陈宇两次救下哈桑母亲留给他的小羊。
给哈桑送羊的时候,哈桑家拿出最好的食物羊奶酪,但陈宇哪吃得惯这个,闻了一下便皱起眉头,刚打算假动作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