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科学理论,就制造了这部电影里,最大的悲剧冲突——
父亲在星球上一个小时的执勤时间,在地球上已经度过了 21 年。
女儿直到快要离世时,才得以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发现了么。
在学术的支持下,诺兰抹掉了向来科幻电影里最有噱头的部分,什么炫技般的黑洞、虫洞制作,或是在宇宙里每个星球的大特写等等,他都没有。
他只在科幻电影里,踏实地做一件事情——
将复杂的理论,精简为易懂但不违背科学的可视化模型,再平衡美学与影像呈现给观众。
这只是《星际穿越》封神的第一步。
02
" 做不到啊!"
《星际穿越》的花絮纪录片干货实在不少,也看出了不少工作人员对 " 天马行空 " 的老板挠头的瞬间。
理论已经尽可能还原真实了。
那地球上的场景,更不可能假吧。
这么想是没错。
但,也太难为道具、美工的同事了。
就连作为编剧的弟弟,乔纳森 · 诺兰都开始自责:作为一个编剧,实在太不负责了!
有一回,他在片场附近溜达,准备看看落日时。
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对于这个地方出现玉米地实在觉得有丢丢奇怪。
他就问工作人员,这玉米地哪来的。
得到的回答也是满满无奈:
这里当然没有玉米
有玉米的原因是剧本里有
剧组为了在这片山脚种玉米,实在非常冒险。
这个地方处于山口,风大,海拔还有 4 千多英尺,真的不是一个适合种玉米的地方。
当地农民对着镜头仍保持十分的礼貌:
在这种玉米,你就处于危险边缘,甚至还在常识的边缘溜达。
这玉米还是种了下去,长了起来,甚至长势喜人。
可导演的幺蛾子又来了。
" 咱让玉米地烧起来!"
玉米地的植物监管人员丹说," 绿色的玉米可不会烧。"
诺兰哪听得了这个?
" 在我们的电影里,它会烧。"
问题是,剧组在玉米地的收成上,还谈成了一个奇怪的生意,如果把玉米都烧了,钱是赚不回来了。
如何能兼顾玉米地的生意,还能让老板看见 " 燃烧的玉米地 "?
他们想了一个办法。
玉米地里藏丙烷罐,再加上柴油罐,一个是产生火焰,一个产生燃烧的烟。
这样,玉米能保住。
火也烧起来了。
当然,也有摆烂的。
特别是美工组的。
总有个场景,尤其是这部影片
就是 " 我不知道怎么搭建
先别管了,能拖就拖 "
在片尾,库珀进入了一个五维空间。
时间成了以实体方式存在的五维空间,谁见过?没人见过。
那怎么搭?
他们想着,如果将 " 时间拉长 " 那便会是呈现出以 " 时间点 " 连成面的效果,将时间可视化,并且去掉空间内的 " 上下左右 ",是否就能搭建一个 " 意识形态 " 上的五维空间呢。
首先,要记录房间里所有的物品,然后搭建出它的数码模型,接着,将这些物体衍生出它在 " 时间轴 " 里的形态。
最后,还要将这些残影打印出来贴在道具上,产生巨大场景的衍生效果。
效果可想而知。
它不是 " 真实 " 的五维,却似乎比真实的更完美。
在诺兰手里时常被逼得无路可退的剧组,成了万能钥匙。
沙尘暴?
来!
准备几台电风扇,在拍摄的小镇里尽可能地扬尘,当然这些 " 尘土 " 都是道具组以食物粉末研发,对人体无害的粉末。
拍摄效果极佳。
太空舱?
做!
1:1 实物搭建驾驶舱、居住舱与低温仓。
做得多细致呢。
看到这个从电子屏幕翻过来变成的白板么。
为啥还要这个?
因为你到新的太阳系里,就要有个白板才能画出轨道啊。
而根据剧本的设定,未来,NASA 的经费短缺。
没钱怎么建飞船?只能拿旧东西凑凑呗。
所以,道具组的工作人员真的找到了旧飞机内厨房的设备。
用旧的零件凑一凑,年代感就出来了。
更绝的是,他们还想到了。
在浩瀚的太空里,还是得低调行事。
为了保护自己,在控制室里的窗户,都开得特别小。
之所以搭建如此有现实感的场景,并非是要削弱《星际穿越》的科幻感。
而是将现实的环境融入科幻之中,让观众更好走进这片拥有无限可能的 " 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