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为求新奇,这些观点也不算新,不过是人嚼过的馒头。
反而,更像是正餐没吃明白,看了几篇野文八卦,便扯过来做个杂盘。
本末倒置的东西,被一本正经的搬到这台名为研习古典美学的节目里。
成了女儿们的"心里话"。
貌似深刻著新,实际粗鄙轻薄。
不过看发起人汪涵提到秦可卿,大概也猜出到底研读的是哪本《红楼梦》了。
玩刘心武是吧
幸而,节目虽不严谨,但芒果的自我阉割一向很严谨,没有带"妇德有失"的"大尺度玩家"秦可卿出场自白。
不然,更不知会嚼出些什么来。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
此幻笔也
人性解读得浅。
人情也是。
被骂最凶的一段黛玉发言——
林黛玉有没有用呢?
有。
她会不会对宝玉说自己没用呢?
不那么绝对。
还是想强调,若为反驳这节目,把红楼读成大女主文也不必要。
从俗务上看,黛玉有理事之能,管家之才。
不管账,心里却有数,"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闲谈中便指出贾府"后手不接"之危。
她也会办事,回姑苏一趟,带回的手信合姐妹们的意。婆子雨天来给她传东西,她打赏她几百钱。
大观园里偷鸡摸狗、扬铃打鼓乱折腾的那些事,她的潇湘馆里就没有,丫头们也都和她一条心。
但,往更深一层讲,黛玉事实上有用,确实不代表她不会在言语上自轻。
林黛玉有种颦言颦语的习惯。
把节目这一段完整看下来,它正是在玩网友常玩的"用林黛玉的口气说话"。
只是,很拙劣。
这里真正的痛点,是从编导到表演者,都没有真正相信过林黛玉的情绪。
她被解读成了一个标签化的"绿茶"。
林黛玉这人的语言核心特色是:永远都理直气壮地讲着自己不敢理直气壮。
但,宝玉总能接着她。
而现实里那些没人接着的人,反而是说不出林黛玉那些话的。
这就导致,黛玉常常被当成一个凡尔赛人。这倒不止这节目,许多林黛玉爱好者也这样。
"黛玉有什么糟心的呀,贾母疼她,贾府也没亏待过她"
比如王熙凤讲,我和平儿这对烧糊了的卷子,这个话她自己是不信的。她只是在诈娇显能,糊弄过贾母把鸳鸯给贾琏放在房里的戏言。
话和心,都是假的。
但,黛玉她其实是相信自己说的话的。
她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不过是草木之人"这类话时,并不是在诈娇,这个心情是真的。
林黛玉其实是一个只能以"结果"看,不能以"目的"看的人。
结果上,确实是宝玉花式接住了她的种种"飘摇"和"不信"。但,如果把结果当成黛玉的目的去揣测,这个人就是俗流的茶气作女。
而这节目,显然,就是这样理解的。
你的所有"作精行为",都不是真悲伤,是为了让宝玉来接住你。
黛玉潜意识里或者是信宝玉会接住她的,因为她是高自尊而非低自尊的人,不会对随便什么人都如此,每每率先把话说到最底、最坏也是因为高自尊,人再来反复劝她。
但,她信,又不会信到这么扎实。
或者说,哪怕"你放心"后,作者也不会让她变得扎实,因为她一旦实起来,这个人就低了,失去摇晃的美感。
因为骨子里没信过黛玉的情绪,自轻的话也都透出一种凡尔赛娇妻味。成了自秀非自伤。
尽管书中很多时候,金与玉,钗与黛都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交相辉映。
脂批也明确指出了钗黛的互补和一体两面性。
但这节目显然没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