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冯小刚与"移民美国"四个字一起,被送上了热搜。
起因是一张照片——照片中,冯小刚与妻子徐帆在美国宴请好友,并在结束后站在门口与大家告别,之后,关于冯小刚已移民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
很快,冯小刚亲自下场回应,称去美国只是送女儿读书,并表示自己绝不会移民:"在国内又有事业,我拍的又是家国情怀,国家也有恩于我,我移的哪门子民呢?"
在这份回应中,冯小刚提到自己正在准备新作品。
他已经有3年没有导演过电影,而微博也早已不见任何内容。
他最近一次出现在舆论场,是去年执导的网剧《北辙南辕》,虽然这是他阔别电视剧近20年的一次回归之作,却因为剧情"太过悬浮"而接连遭受批评。
面对这些批评,冯小刚既没有像早些年一样悉数接受,也没有像前几年一样奋力反击,而是选择了沉默。
似乎那些曾经属于冯小刚的商业魔法,正在渐渐失效,那些曾属于他的时代语境,也正飞速被更替。
从某一刻起,冯小刚消失了。
但另一方面,冯小刚的每次出现又总能让人想起,21世纪前后,他曾经创造出的那一部部足够通俗又足够好笑的"冯氏喜剧"。
以及站在这些喜剧后面,那个总是弓着背,抽着烟的冯小刚;那个擅长讨好、选择有限的名导演。
"胡同串子"冯小刚出生在北京东冠英胡同,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师,母亲则是一名印刷厂的保健医生。
在冯小刚的记忆里,父母的这段婚姻并不算和睦。
在他小时候,每逢周末,工厂总会组织舞会。父亲喜欢参加,母亲却十分厌恶,但纵使如此,每次舞会母亲都会带着冯小刚与姐姐一起参加。
多年后冯小刚才明白,母亲去舞会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盯着自己的丈夫。
冯小刚六岁那年,他的父母决定离婚,一个家被分成两半,冯小刚和姐姐开始跟着母亲生活。
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一件稀罕事,在父亲搬出家不久后,胡同里的孩子们便开始欺负冯小刚,当面叫他"没爹的孩子"。
冯小刚说:"我在那个院子里的孩子中,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种,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冯小刚聊自己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冯小刚在成年后总无法肯定自己:"放在一堆人里面,我肯定是最先被淘汰的那个。"
但好在,除去这些经历,大多数时候,冯小刚的学生时代过得还算轻松快乐。
那时,他每年最盼望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盼冬天,因为能戴绒帽子、白口罩,还能穿灯芯绒面塑料底的五眼棉鞋。
另一件则是盼夏天,因为可以敞开了吃西红柿。
冯小刚喜欢吃西红柿。
每到夏天,母亲总会挑选几个通红的西红柿,放在脸盆里用自来水拔凉,等冯小刚放学回家吃,多年后,冯小刚依旧记得那些西红柿的味道:
"挑一个大的,带着丝丝凉意,咬一口,然后将酸甜的果汁嘬进嘴里,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爽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西红柿对我的诱惑力,绝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位国际超模。"
成为导演后,他还曾在自己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埋下了一个与西红柿有关的故事——徐帆扮演的母亲在误以为女儿因地震离世后的几十年里,每天都会在她的遗照前摆上一盘泡在水中的新鲜西红柿。
对冯小刚而言,那些西红柿就是母亲的挂念。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西红柿
1978年,冯小刚高中毕业,为了替家里省钱,他选择入伍,进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担任美术组学员,6年后部队精简,冯小刚转业。
当时,许多和冯小刚一批转业的战友,都被分配到了公检法,但因为冯小刚没有学历,只能被分配到北京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
因为这份工作,他还在战友间收获了一个绰号——"西粮太守"。
冯小刚觉得这份工作"很没面子",于是拒绝报到,而是选择进入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当干事。
去报到的前一晚,冯小刚辗转反侧,他突然意识到今夜过后,自己将不再是军人,想到这里冯小刚从床上爬起来,将军装又套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