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到母亲屋里,对她说:"你坐好了我给您敬个礼吧,您好好看看,明天儿子就不能再穿军装了。"
那一夜冯小刚穿着军装坐在床边,抽了一根又一根的烟,天亮之后,他将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摘下来,用一块布包起来交给母亲,请她帮自己保存。
烟灭了,天亮了,冯小刚知道,另一段人生要开始了。
在北京城建当文体干事的那段日子,是冯小刚青春里最潇洒的时光。
那时每天下了班,他便会和公司里几个关系好的工友凑几块钱,去小店里用暖壶打回几斤散装的燕京啤酒,一喝就是一晚上。
冯小刚喜欢画画,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去电影院工作,给别人画电影海报。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小刚认识了彼时正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副主任的郑晓龙,郑晓龙觉得冯小刚会画画,说话也机灵,于是问他是否愿意来艺术中心当美工。
冯小刚觉得郑晓龙提供的这份工作听起来更体面,便欣然答应。
郑晓龙
1985年,27岁的冯小刚担任电视剧《大林莽》的美工,拍摄地位于海南岛尖峰岭的原始森林里,闲来无事时,冯小刚便会摘两片棕榈叶铺在地上,躺在上面发呆。
一天郑晓龙前来探班,午休时,他躺在冯小刚的棕榈叶上看书,一边看,郑晓龙一边咯咯笑,冯小刚凑上去,发现他在看的小说叫《浮出海面》。
郑晓龙对冯小刚说,这本书的作者是自己的发小,名叫王朔。
在此之前,冯小刚从未读过王朔的小说,那天在读过之后,他立刻被王朔的才华所折服。
第二年,在郑晓龙的介绍下,冯小刚与王朔相识,并很快成为好友。
王朔旧照
1989年底,郑晓龙将王朔与冯小刚叫去友谊宾馆开会,彼时他正在监制一部名叫《渴望》的电视剧,他对两人说:
"《渴望》播出后说不定能火,但这个剧是让人哭的,咱们再弄一个让人笑的。"
于是冯小刚与王朔花费几天时间,写出了一部长达25集的情景喜剧,这部剧就是《编辑部的故事》。
回头看,在当时无论是《渴望》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渴望》播出后收视率连破记录,因为太过火爆,在这部剧播出期间,全国的犯罪率大幅下降,公安部还为剧组颁发了一个特殊奖项——维持社会治安最佳奖。
《渴望》剧照
而《编辑部的故事》更是一经播出便火遍大江南北,至今30年过去,这部剧都仍被人称为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情景喜剧。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1994年,在进入演艺圈的第10年,冯小刚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这一年,冯小刚36岁。
对冯小刚而言,那几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时代:"我们听崔健的歌,看王朔的小说,电影有更多可能性……"
《永失我爱》中的郭涛与徐帆
他还与王朔、彭晓林共同开了一家影视公司,取名"好梦公司",一有空他们就会凑在一起喝酒、写剧本,出去找投资。
但很快,冯小刚就发现,梦想并不好实现。
"好梦公司"成立之后,冯小刚与王朔接连写出几个剧本,却因为内容无一过审。
1996年,王朔写下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然而开机不到10天,他们就接到了电影局的停拍通知。
最终,这部已投入了100多万的电影,只能在那天下午宣布项目终止,剧组解散。
当晚,备受打击的冯小刚喝得大醉,第二天醒来,他发现因为压力太大,自己头顶出现了鬼剃头——脑袋右侧突然出现了一处斑秃。
之后冯小刚顺势剃了人生中第一个光头,并让好友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那一天是1996年4月2日,而前一天,则是西方的愚人节。
冯小刚突然觉得一切都充满了戏剧效果,也正是在那一刻,他决定从这场"好梦"中醒来。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