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写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写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从动荡十年中走出的知识青年们,一致的呼喊声。
"寻找光明"的一员里,自然少不了陈凯歌,只是,他或许并不满足于文字的表达。
从北电毕业之后,陈凯歌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张艺谋。
从北电毕业之后的陈凯歌(右二)与家人
那一年,陈凯歌30岁,张艺谋32岁。
彼时,陈凯歌踌躇满志,他与父亲叫板:你们有很多牢骚和感叹,可你们还有锐气吗?又给自己鼓劲:我要没锐气,我就掏大粪去!
1983年,31岁的陈凯歌敲开了赵季平的家门,旁边的张艺谋开了口:"我们是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摄制组的,这是我们的导演陈凯歌,这是我们的美工何群,我是这部电影的摄影师张艺谋,咱们是老乡,我也是西安的。"
聊完之后,赵季平成为了这个剧组的作曲师。彼时,谁也没有想到,日后,赵季平的音乐作品将奏响在《大话西游》、《红高粱》以及《水浒传》中,成为一代著名作曲家。
从左至右:陈凯歌、赵季平、张艺谋
说回这一年。剧组班子搭建好了,陈凯歌去实景采风,谁知等他再回来,厂里告诉他:片子拍不了了,题材太敏感。
陈凯歌不甘心,跑去厂里找领导,将自己采风看到的场景声情并茂地说了一通,领导被打动,片子才得以继续拍摄。
著名导演吴天明也曾记得这样一件小事。
1984年,三个年轻人来到陕北为电影取景,拄着拐杖找到了吴天明,希望能借点钱。吴天明听完之后,借给了他们2000元,又把剧组的一辆吉普车协调给了他们。
这三个人就是陈凯歌、张艺谋和何平,这就是《黄土地》的故事。
这部电影被普遍认为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陈凯歌在影片中所传达出的艺术视野,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风格基调。
很多年之后,一个山西少年在太原学美术,偶然之间,看到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黄天厚土掀起了少年内心的激荡,"我通过这个突然发现电影的一种可能性——原来电影也可以拍我们自己的生活"。
这个少年,就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
1984年,《黄土地》剧照
《黄土地》之后,陈凯歌又拍了《大阅兵》,获得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拍摄了《孩子王》,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拍摄了《边走边唱》,再次入围金棕榈。
两次入围戛纳,陈凯歌均铩羽而归,但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事不过三。
时间回到1988年的戛纳电影节。
彼时,电影《孩子王》在戛纳现场展演,台下坐着的观影者中,有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制片人:徐枫。
电影看完后,徐枫找到了陈凯歌,说自己手里有一部小说的电影版权,请他来当导演,非他不可。
但当时,电影《边走边唱》的拍摄计划已经启动,陈凯歌无法下定决心,徐枫干脆等了他两年半。
1991年,陈凯歌接过了这本小说,找来了原作者李碧华、编剧芦苇,开始筹备这部电影,问题也随之产生。
原著中的程蝶衣,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又要柔美,更要疯魔,还要惹人怜惜,这样的演员实在难寻。恰在此时,李碧华推荐了张国荣。
陈凯歌与张国荣
陈凯歌至今仍对两人的初见记忆犹新。
当时剧本还没有成熟,自己是一个大陆来的青年导演,而对面的张国荣却已经在港台娱乐圈里大红大紫,他并没有多大的信心。
两个人约在香港一家酒店中会面,那一天,张国荣穿了一件颜色很浅的西服,普普通通的打扮,进来一握手,陈凯歌感觉他的手很凉。
张国荣先开了口,说:"不好意思陈导演,我抽烟。"陈凯歌摆了摆手:"我也抽。"两人开始谈戏。
因为没有剧本,陈凯歌只能口述电影的剧情,一开口,就讲了两个半小时。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张国荣一次都没打断陈凯歌,只在对面不断抽烟,脸上沉静如水,拿烟的手却开始不自觉地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