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代日本妖怪学者的推动下,日本妖怪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日本妖怪文化开始分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学者们遵循柳田国男的研究路线,致力于妖怪形象、妖怪和日本文化的考证,发表成果,另外一方面,除文字为主的发表方式外,通过漫画、动画、电影等形式对妖怪形象进行梳理和演绎,则极大推动了妖怪学的影响力。
张云介绍,妖怪学拓展到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等各领域,还形成了“大妖怪展”的巡回演出,使得日本妖怪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妖怪,就和日本划上等号,很少有人想到妖怪这个东西根在中国。
日本的妖怪文化一直很受关注,尤其是一些动漫作品(《千与千寻》、《夏目友人账》、《阴阳师》、《犬夜叉》等)让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日本妖怪比较熟悉。
那怎么样看待妖怪的源头?张云说,水木茂被认为是日本“妖怪之父”,他用一生的时间把日本妖怪一网打尽,写下了《妖怪大全》。水木茂说,“日本妖怪70%来源于中国,20%来自印度,日本本土的只有10%。”从水木茂的评价来看,妖怪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无可反驳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要说日本妖怪的源头来源于中国?张云表示,日本号称800万神灵,妖怪更多。熟悉日本妖怪的人知道,日本有三大妖怪非常有名,其一是玉藻前,它是迷惑天皇的妖怪,被武士杀死后成为杀生石。根据张云的研究和分析,这个故事的本体是九尾狐,《山海经》里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后来变成了妲己,“九尾狐先是跑到了印度,用同样的方法迷惑了印度国王,后来又跟着遣唐使的船跑到日本。”
第二大妖怪是天狗。中国的天狗,诞生很早。《山海经》里描写得比较详细,其实它有很多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凶兽,“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第二种形态是天空奔星,《史记·天官》载:“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第三种形态是异兽,《太平御览》中说:“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第四种形态是凶气,《武经总要·后集》说:“军上有黑气如牛形,或如马形,从气雾中下,渐渐入军,名日天狗下食血,主军散败。”
第五种形态是狗的样子,也就是天狗吃月亮。明代有记载说:“元至正六年,司天台奏称:天狗星坠地,始于楚,终于吴,遍及于齐、赵诸地,但不及于两广,当血食人间五千日也。时云南玉案山忽生小赤犬无数,群吠于野。占者曰:此天狗坠地,有大军覆境。”(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清代也有类似的记载。
此外,还有一种形态是鸟状怪物。清代有记载说,“康熙壬子四月二十二日黎明,钱塘西北乡有孙姓者,家方育蚕,门尚未启,邻人采桑过其居,见孙屋脊上有一物,似狗而人立,头锐喙长,上半身赤色,腰以下青如靛,尾如篲,长数尺。惊呼孙告之,甫开门,其物腾上云际,发声如霹雳,委蛇屈曲,向西南而去,尾上火光迸裂,如彗之扫天,移时乃息,数十里内皆闻其声,亦有仰见其光者。”(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中)这和日本的天狗非常像,像狗一样,但是可以站起来,头非常尖,嘴巴非常长,上半身是红色,下半身是青色,尾巴是散开的。
日本天狗最早出现于《日本书纪》里舒明天皇九年(637)二月十一日的一条记载。“九年春二月丙辰朔戊寅,大星从东流西。便有音似雷。时人曰流星之音。亦曰地雷。于是,僧旻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天狗在日本早期被称为天狐,等到了平安时代,记载天狗作乱的形象,经常会成为佛,成为僧人,甚至会附到天皇身上。最有名的天狗是崇德天皇,是日本天狗中最大的天狗。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记载天狗会幻化成佛、僧、圣人的形象,或附身于人类身上。
崇德天皇在保元之乱中败北流亡到赞岐(今香川县),流放之后崇德天皇一心专修佛法,历时三年血书五部大乘佛经,希望借此赎罪,并恳求朝廷将佛经送往京都纳于寺中,可这个要求也遭到拒绝,天皇说他“活着已没有意义”。被流放八年之后,精神彻底崩溃,从此不理发不剪指甲,“变成天狗的模样”。崇德在自己血书的经文上写道:我抄写佛经是为了积累善业而赎罪,既然不被宽恕,就让那些业力投入三恶道,助我成为日本的大魔缘,“为君戮民,为民弑君”。写罢将经文沉入海底,咬舌自尽,享年四十六岁。死后,崇德便化身为大天狗,持续在人间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