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妖怪是河童。河童背着乌龟壳,脑袋上有坑,坑里有水才有力气,没有水法力就消失,经常和人家相扑,喜欢恶作剧。这一形象来源于中国河伯、水虎。水虎是生活在旱水中的一种妖怪,他喜欢把膝盖露在水面,因为他的膝盖长得像花朵的形状,随着水波一上一下,孩子们或者有些人看到想捞的时候,他趁机把人拖进去吃掉。河伯、水虎慢慢演变成为河童,但日本的河童是水陆两栖的,夏天的时候,河里水很多就会变成河童,秋天冬天水少了,从河里到山里变成山童。
中国有“妖怪学”吗?张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中国并没有对于妖怪准确而科学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妖怪呢?日本“妖怪学”的三代学者都对妖怪有一个定义:
宇宙物心诸相之中,为平常道理所不能解释者,此称妖怪,或称不可思议。——井上圆了妖怪是神灵的衰退。——柳田国男妖怪是与人类的恐惧之情密切相关的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现象及存在。——小松和彦
如何看待这三种定义呢?张云认为,井上圆了的定义不够严谨,柳田国男的定义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妖怪的认识,小松和彦的定义过于强调“心相”,脱离现实生活。
结合中国历史上关于妖怪的记载,张云发现,妖、怪两个字出现时间非常早,而妖怪一词是先秦时代儒家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汉朝董仲舒在古代天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灾异说”等思想。他指出天与人相感应, 君主有德天降祥瑞,君主失德天降灾异。妖怪是各种灾异之统称,反物为妖,非常则怪。
中国人对于妖怪的论述,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而在张云看来,在现代妖怪学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对妖怪下定义,很难。那么,张云是如何定义妖怪的呢?他认为,妖怪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越人的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现象或者事物。
第一,神不是妖怪。小松和彦不同意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衰退的神灵,认为神灵和妖怪的区别是“有没有被人祭祀”。中国神灵众多,从原始人的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到本土宗教产生出来的神尊,再到佛教等宗教传播后出现的神灵形象,何止万千,相关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这些不属于妖怪的范畴。在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原本是妖怪,但升格为神或视之为神、以神称呼,不在此列。
第二,异人不是妖怪。中国历代典籍中关于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羽化成仙的异人的描述极多,此类应该排除于妖怪之外。
第三,“异象”不是妖怪。典籍中记载的诸如“人生三臂”“狗两头”等等的众多偶然的异象,虽怪异,但不属于妖怪的范畴之内。
第四,作者个人创造的、主观臆想的东西,不属于妖怪。比如《西游记》中的所谓的妖怪。
如何给妖怪分类呢?在厘清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张云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性对妖怪进行分类,分为妖、精、鬼、怪。所谓妖,人之假造为妖。此类的共同特点是人所化成或者是动物以人形呈现的,如东仓使者、獭妖。
而物之性灵为精。也就是说,精为山石、植物、动物、器物等所化,如蕉女、青桐。其中,动物是不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动物就是妖。
鬼是什么呢?魂魄不散为鬼。以幽灵、魂魄、亡象出现等就是鬼,如牛鬼、孝鬼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动物死后魂魄不散作乱,也属于鬼。
最后,物之异常为怪。也就是对于人来说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没见过的事物;或者见过同类的事物,但跟同类的物有很大差别的,如鲛人、山魈。
中国妖怪的历史有多长?每个时期妖怪又有什么特点呢?
张云说,中国有“万年妖怪说”,妖怪产生时间非常长,在远古、上古,人刚刚诞生或者刚刚形成部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东西,而且通过各种遗存留下来。比如半坡文化,人面鱼纹盘,很明显有妖怪痕迹。还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各种神奇东西的结合,“如果认真探讨的话,北方草原戈壁有很多岩画经常可以看到妖怪的形象,非常怪异存在的东西,有‘万年妖怪说’一点不为过的。”
从左到右依次为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的神徽像。
中国关于妖怪的专门记载,普遍认为最早的著作是《白泽图》。
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记载:“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