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距离码头碰撞事故不到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号再次被部署参与行动。就这样,匆匆带病上阵的“康涅狄格”号在西太平洋再次发生“翻车”。(视觉中国/图)
时隔7个多月,美海军核潜艇搁浅的调查报告于近日公布。
据美国太平洋舰队此前声明,2021年10月2日,美海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印太海域与“一个未知的海山”相撞,造成潜艇受损、11名船员受伤。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上述报告发现,在搁浅之前,“康涅狄格”号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航线偏移”“错误调整航速和潜水深度”以及“多次忽视航行危险信号”等,似乎早已为结局埋下伏笔。“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并遵守标准流程,这次事故本可避免。”美海军在报告中称。
“康涅狄格”号诞生于美苏冷战后期,价值约30亿美元,原本用于“猎杀”苏联潜艇。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多来,它任务繁多,784日的任务期内,离开母港的时间超过67%。这次任务部署前,它刚从2021年4月的“码头碰撞事故”中恢复,可谓“带病执勤”。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76页的调查报告里,近乎一半的内容被打上了“黑码”,备受关注的诸多细节也语焉不详。关于核潜艇具体在何处海域搁浅,在此执行何种任务,是否造成核泄漏等问题,依然不得而知。
受访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出,调查报告涂黑背后,除了军事技术保密考虑外,可能另有隐情。美国印太战略实施以来,美海军在印太海域活动频繁。频发的撞船“意外”,也侧面反映出美海军军事行动频繁,“过劳”作业下危险率不断上升。
“水下致命撞击”
2021年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撞击事故发生后,美海军抽调了14人组成的调查团,对事故经过及原因展开调查。
调查团在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摘要中写道,此次事故是由“航行计划、监视小组执行和风险管理”中的一系列错误和疏忽不断累积造成的,执行标准远远低于美海军规范。
调查报告中,“搁浅”一节还原了事发前两日核潜艇的航行决策。
报告显示,2021年10月1日,由潜艇指挥官、副指挥官、导航员、工程师、声学情报专家等人员召开会议,讨论航行计划。随后,在助理导航员(ANAV)的命令下,潜艇观察组(Watch team)制定了一条辅助线路作为临时航行路线。
报告称,潜艇指挥层有权采用临时路线,但必须得到“评估和批准”。然而,“康涅狄格”号没有遵守这一规定。经指挥官口头批准后,观察组将临时路线输入航行管理系统(VMS)。而且,从航海图的扫描区可以看到,这条临时线路经过“未勘测区”,而指挥官却没有进行详细审查。
报告披露的多个细节显示,临时航线指向的未知海域充满危险,潜艇指挥层非但没有察觉,反而作出了错误的预判。
比如,未能正确识别搁浅地点附近至少有10个航海图上显示的“航行危险”标记,仰角上浮后“实际水深比预测浅”,错误判断潜艇“在一个开放的海域环境中航行”等。就这样,“康涅狄格”号在一个“限制性水域”中全速前进,横穿“多个航行危险区”。
《现代舰船》杂志主编崔轶亮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水下环境复杂,潜艇主要靠声呐听声辨位。美海军常年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为核潜艇设计航行线路。然而,此次事故中,在指挥失误、监测人员疏忽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下,航行危险性增加。
依据报告列出的时间线,事故发生前,声呐操作员在艇艏方向发现一个“海洋生物造成”的声信号痕迹,但没有向指挥官报告。与此同时,潜艇舵手将升降舵完全抬起,甲板管理员命令在160英尺的水深以标准速度全速前进,潜水值班员“并未听见”调整水深的指令。
在数段涂黑隐藏的信息之后,报告显示事故已经发生。“数字电磁测深仪(EDML)失去指示,水声部门报告球形声呐阵列严重受损。潜艇31度角上倾,潜水值班员宣布潜艇即将浮出水面。”报告称。
无论是美海军此前声明,还是这份公开报告,都没能揭开这一“障碍物”的神秘面纱。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军事专家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潜艇在航行时遇到的障碍物多种多样。比如像海山、海洋生物这样的自然障碍物,也包括他国专门布置的障碍物、潜艇等。作业深度过浅时,可能遇到渔民养殖用的箱笼、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