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公布的调查报告“问责”一节中,调查官对阿尔吉拉尼的责罚如是写道:“舰长对舰船与船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舰长的安全航行负有绝对责任。‘康涅狄格’号搁浅时,担任舰长的阿尔吉拉尼未能履行这些职责。”
“反恐战争以来,美海军军事行动频繁,人员、舰艇‘过劳’已成常态。”崔轶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限的军费让装备更新、病员补充受到限制。在长久的备战、作战状态下,人员和装备都无法得到及时休整、维护、培训,无形中提升了事故概率。
“就像2017年美海军舰艇频频出现‘撞船’事故一样,这些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崔轶亮说。
“涂黑的秘密”
2017年6月,美海军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相撞,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同年10月,美海军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这份报告明确交代了事发舰艇的服役背景、事故发生水域、舰艇的损坏部位及功能等信息。此外,报告还配有大量示意图和实拍图辅佐说明。
而类似关键细节,并未在“康涅狄格”号撞击事故的调查报告中公布。
“这几年,美海军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中,涂黑最多、最常见的就数核潜艇了。”崔轶亮称。核潜艇作为军事武器,其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隐蔽性好,就像空战装备中的“隐身飞机”一样,在作战时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其作业地点、作战计划都比较隐秘。
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和平时期,核潜艇可以对他国抵近侦察,甚至在商业航道“埋雷”,威胁过往商船及所在国经济动脉。战争时期,核潜艇可以攻击敌方航母和水面作战舰艇,达到毁伤乃至击沉效果。此外,核潜艇也可以守在敌方军港外,监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动向并伺机发动攻击。
“可以说,无论和平还是战时,核潜艇都是一国对他国实施军事威胁的重要武器。”杨震补充说,“隐蔽性是潜艇的首要战术要素,上浮的潜艇失去了这一战术要素,战场生存能力几乎为零。”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这起事故的14人调查团中,有多人对“美国印太责任区”“海事法”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除了调查官外,13名助理人员中至少有4人的专业领域显示与“法律”相关。
此外,关于事发地点的具体方位以及此次潜航行动的意图,美海军尚未公开回应。大片大片的涂黑段落缝隙,仅留下一行寥寥而模糊的讯息:“康涅狄格号搁浅时在国际水域作业”。
众所周知,美海军常常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公然穿越他国领海。这一所谓“国际水域”的描述颇为可疑。
近年来,美国高度强调对华军事威慑,在南海频繁动作。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的《2021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统计,“2021年,美军先后向南海地区部署4个航母打击群、2个两栖戒备群、11艘攻击型核潜艇、22架次轰炸机,战略平台频繁进出南海,对华威慑意图明显。”
该报告提出:“这(康涅狄格号撞山事故)实际上也是美军过度部署导致‘疲劳驾驶’引发事故的一个缩影。”
“康涅狄格”号水下碰撞事故中,美方潜艇的航行意图究竟是什么,事发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究竟有没有造成核泄漏和海洋环境污染,截至目前,美方发布的调查报告还是没有给出答案。
正如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事件发生以来,美方欲言又止、遮遮掩掩的态度不能不让国际社会心生疑虑。”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曾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