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军火库”成“残躯”
拖着“残躯”行驶数日后,2021年10月8日“康涅狄格”号在关岛停靠。南方周末记者从视频中看到,彼时“康涅狄格”号艇艏外壳已经完全脱落。
“由于搁浅过程中造成的持续损坏,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运行。”调查报告中写道。
然而,对“康涅狄格”号的具体损坏(Damage)情况,调查报告却讳莫如深。
调查报告的“损坏”一节共有15条讯息,其中14条都被涂上漆黑色块,仅存可视的一句话是,“在编写本报告时,还没有得到康涅狄格号的详细维修费用和进度估计。”
涂黑背后,遮盖了美国海军哪些不可言说的秘密,公众无从得知。
但此次撞击事故的严重性,可从调查报告的一句评价中窥见一斑——“在这种速度和深度下搁浅,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亡,甚至是潜艇的损失。”
“核潜艇头部声呐受损后,潜艇无法执行水下探测目标的任务。同时,艇身不能下潜,失去海水隐蔽,只能航渡回美国维修。”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称,“这一撞直接影响了康涅狄格号的战斗力。”
如果将“康涅狄格”号看作一名入伍服役的士兵,那么自1997年下水、1998年服役以来,它的现役军龄已二十年有余。
这艘以“国家军火库”(“Arsenal of the Nation”)为座右铭的战舰,曾是美国海军最引以为傲的一项重要潜艇资产。“近年来,这艘潜艇不断升级改装。这也让它功能更全、身价更昂贵。”杨震说。
综合美国多家媒体近期披露,如今“康涅狄格”号价值约“30亿美元”,不仅速度快、潜水深,而且配备了“最新、最严密的装备”。其中包括一个可以容纳数十枚鱼雷的武器室,一些潜艇水手称其为潜艇中的“豪华跑车”。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美国海军海洋体系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官网发现,2019年“康涅狄格”号曾送至普吉湾海军造船厂(PSNS)进行维护和现代化改造,造船厂的工作人员耗时五个半月、投入超过30200个工时,“使其重返现役”。
如今,造成持续损害的“海山触礁”事故后,“康涅狄格”号是否又要被送往造船厂“回炉重造”?维修费用、修缮时长与“康涅狄格”号的未来一样,充满未知数。
“频繁出港,带病执勤”
“康涅狄格”号母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布雷默顿,事故前归于美海军第五潜艇发展中队(CSDS-5)行政管理。报告显示,在此前784天的任务期里,“康涅狄格”号有527天离开母港,出港率达67%。
“即使有部分时间是在圣地亚哥进行训练,但是这个频率比普通攻击性潜艇的在役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前潜艇艇员布莱恩·克拉克(Bryan Clark)形容道。
频发的“出勤”给潜艇带来了“伤病”。就在“致命撞击”前不久,“康涅狄格”号尚未从另一起事故中恢复。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4月14日,“康涅狄格”号在加州圣地亚哥“洛马角”海军基地停泊时,与码头发生碰撞。为此潜艇停航整改,全艇人员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2021年5月27日,距离码头碰撞事故不到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号再次被部署参与行动。而且,这一日期比计划提前。就这样,匆匆带病上阵的“康涅狄格”号在西太平洋再次发生“翻车”。
除了舰艇自身“疲惫作战”的因素以外,越来越多的矛头指向运作舰艇的领导层,尤其是任期长达26个月的核潜艇指挥官卡梅隆·阿尔吉拉尼(Cameron Aljilani)。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报告发现,自2019年8月就任以来,阿尔吉拉尼曾三次因“领导力问题”接受监督建议,其中包括“监管不力、问责做法不力和浮于表面的自我评估”,以及“指示他解决该司令部的整体表现、缺乏改进以及不愿接受反馈等问题”。
在码头碰撞事故发生之后,阿尔吉拉尼在“康涅狄格”号的指挥官职位并未受到影响,这在一些人看来有违常理。“我很惊讶,在这些明显的问题下,他还能继续担任指挥官。”克拉克在接受美国海军研究所采访时说。
随着“康涅狄格”号的“致命撞击”,阿尔吉拉尼的职业生涯也就此“搁浅”。此外,副指挥官帕特里克·卡欣(Patrick Cashin)和水手长科里·罗杰斯(Cory Rodgers)等也受到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