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中国商会秘书长刘晓冬介绍,现阶段印度本土制造业的门类相当不健全,依然高度依赖于外资企业,主要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含港台)企业。2021-2022财年印度前十大车企中有八家是外资企业,印度的塔塔(12%)和马恒达(7.4%)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前两名是日本铃木(43.65%)和韩国现代(15.78%)。在手机行业,2021年印度前五大手机厂商均是外资企业,其中67%的市占率来自中国企业。
印度企业仅在一些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业务横跨钢铁、汽车、机械多个领域的塔塔集团和汽车企业马恒达、拖拉机企业Sonalika、摩托车企业Bajaj等。
严潇潇判断,短期内(印度本土制造业)肯定做不起来。像OPPO、vivo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严格,生态也比较封闭,印度企业很难打入。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中资供应商的窗口期是有限的,等中资企业教会了印度企业,它们就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也就是说,本土企业成长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杨述成发现,印度的一些钢铁、LED、电子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比如手机产业中的Jio、Lava、Reliance等品牌。“虽然规模小,但它们正在学习外资企业,而且更会整合当地资源,政府也会扶持。”
追求自力更生的印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外资企业的助力,相反,为了完善本土产业链,印度正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李钦是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印度大恒竺成律师事务所中国事务部顾问,长期为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提供法律服务。他从一位印度同行处得知,在今年5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派出了许多参会者,其中至少有四个邦(类似中国的省)的一把手在现场大力游说外国投资。
印度目前的招商引资,不再局限于价值较低的环节,还渴望向半导体晶圆厂等更上游的环节深入。2020年,印度颁布了《电子元器件和半导体促进方案(SPECS)》,计划通过激励、补贴的方式吸引半导体企业赴印建厂。
据外媒报道,今年4月印度首届半导体会议上还发布了一项用100亿美元吸引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商的激励计划。印度IT部长阿什维尼·瓦希诺(Ashwini Vaishnaw)强调,印度会争取更多激励,还需要更多半导体制造商的参与。
Vaishnaw说:“我们的胃口很大。”
印度电子制造业2025-2026财年前的目标产值是3000亿美元,其中将消耗700亿-800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
目前来看,响应印度政府号召的半导体厂商寥寥,只有印度自然资源集团Vedanta分别与富士康和鸿海成立的合资企业、ISMC、新加坡企业IGSS Ventures等少数几家。
多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在印度建晶圆制造厂,“没有产业集群,没有稳定的政府,综合成本也不划算”。
此外,印度还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出口,将角色从制造大国转变为世界工厂。印度手机和电子产业协会报告指出,如果继续走进口替代道路,在未来4年-5年内,印度国内的电子产品市场最多增长至1500亿-1800亿美元。面对3000亿美元的目标产值,出口额至少要达到1200亿-1400亿美元。
2020-2021财年,印度电子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是673亿美元,而出口市场仅有106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印度生产的电子产品中只有不到14%用于出口。短短五年间,印度要把这一数字提高十余倍——这是“印度制造”计划中更激进、也更难走的一步。
据《财经》记者了解,现阶段大部分外资企业尚未考虑将印度作为中转出口的重点枢纽。即便有产品出口,品类和金额也较少。
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吸引外资的首要动力是印度本土市场的潜力。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基数庞大且消费力在上升的重要市场,是任何一家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布局时都无法忽视的。
从最新财年的数据来看,印度商品的出口额达到历史最好水平4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4.6%。不过这一数字与中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2021年中国货物的出口额为3.36万亿美元,是印度的八倍。
创投的繁荣与泡沫
真正加速印度创业潮的,是近年来美元基金的避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