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朱海斌:商品房需求已越过顶峰,2030年将减半
划重点:
- 1强烈建议发放消费券或现金以刺激消费。
- 2警惕中国经济供需不平衡现象发生,这将带来通缩压力。
- 3当前商品房需求已越过顶峰,2030年将减半。
- 4下半年中国CPI大概率破3%,但仍可考虑降息以提振信贷需求。
- 5美联储年内还将加息175个基点。
- 6全年实现经济增长5.5%的目标难度较大,但发展目标应多维度来看。
本期嘉宾 /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文 / 郭昕妤
“在全球开启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全球总需求会下降,中国要警惕供给端强势复苏而需求端疲软而导致供大于求的供需不平衡关系发生。因此,强烈建议政府考虑发放消费券或现金来鼓励消费、提振需求。”
近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腾讯财经表达了中国经济下半年复苏路径中面临的这一关键问题以及他建议的政策应对。此外,他还谈及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改革方向、全球持续通胀的成因以及美联储加息路径等近期市场颇为关注的问题。
朱海斌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从底部回升,但全年实现经济增长5.5%目标的难度较大。为提升经济活力和信贷需求,建议可考虑提高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降息也仍是选择,并强烈建议发放现金或消费券以刺激消费。
朱海斌谈到,楼市的情况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企稳或同比增速转正或要等到今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接下来,急需出台针对民营开发商融资困难的相关政策。值得注意的一个中长期趋势是,未来十年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大概率会下降,因此,要加快保障房和租赁房市场建设,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的这一结构性调整对于未来经济产生的影响。
对于高通胀下美国加息的问题,朱海斌谈到,本轮美国通胀主要源于疫情后美国政府对居民部分出台的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导致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未来美联储仍将保持加息节奏,并判断到今年年底美国政策利率将提高到3.25%-3.5%的水平。至于中国,朱海斌认为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前中国的核心CPI通胀仅为1%,反映出经济的需求偏弱,面临着一定的通缩压力。
一、可考虑提高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强烈建议发放现金或消费券以刺激消费
1、一季度以来,受到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政策发力,您建议当前具体应该怎么发力?比如,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有看到大力度的降息?要看到什么样的信号,我们才有可能看到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
朱海斌:在谈货币政策之前,我们应该先全方位地来看政策的优先顺序排列。货币政策是必须的一环,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
第一位的应该是防疫政策,一方面要避免新一轮的疫情爆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政策过激导致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停摆。
其次,财政政策应先于货币政策。三、四月后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两方面集中发力,一方面是包括减税降费等对企业的纾困政策,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基建投资。
但目前看来,我认为有一些不及预期之处。其一,特别国债和对今年财政赤字率目标的调整至今尚未出现;其二,针对家庭部门的纾困政策,例如消费券或者现金发放,目前也尚未被采纳。
再说到货币政策,现在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央行是否该大幅降息。今年年初以来,央行仅降息10个基点,降幅低于预期,我认为没有明显降息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大环境下,美欧英等发达经济体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都进入了加息周期,因此,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新兴市场资本外流的压力较大,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
第二,6月中国广义 CPI同比上涨2.5%,央行可能是担心CPI下半年会突破3%,因此而谨慎降息。不过,广义 CPI走高主要是因为能源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上涨,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目前仍然是1%,预计下半年大概率也难以突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