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朱海斌:商品房需求已越过顶峰,2030年将减半
第三,沿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轮通胀与2020年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以应对疫情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为何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宽松没有引发通胀,而2020年后的量宽却引发了高通胀?一方面,这是因为是2008年后的货币政策虽然一直很宽松,但很大一部分资金反应在资产价格的上升,并不是通胀的上升。2008年美国政府救助的主要是金融机构, 而这一轮复苏由于发生在疫情之后,救助主体是家庭和企业,消费品需求强势反弹,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轮美欧英等发达经济体对消费的刺激幅度远远超出2008年,不仅速度更快,而且规模更大,因此最终也反映到了通胀中。
但通胀问题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各国有各国的不同情况。比如中国并没有像欧美一样面临着通胀的压力,反而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通缩压力,尤其是核心CPI仅为1%。再比如日本,虽然通胀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并没有达到像欧美一样非常高的水平,而且日本央行至今仍未因为通胀而改变货币政策。
9、具体看美国的情况,当前美国通胀压力究竟来自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美联储在努力加息,似乎是在对抗通胀,但是这种对抗通胀的方式是有效的吗?
朱海斌:通胀压力既有来自供给侧的因素,又有来自需求侧的因素。正如刚才谈到,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导致了需求大幅反弹,全球供应链重构和逆全球化的趋势则是供给侧的原因。
至于货币政策应对高通胀是否有效,通常来讲,如果通胀压力主要来自需求侧,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高通胀是有效的,但如果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供给侧,那么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高通胀的做法显然是无效的。
当前,美国通胀已经达到了9%以上,创40年新高,即便是加息等货币政策并不能应对所有导致通胀高企的因素,但至少在应对导致通胀的需求侧因素方面还是相对有效的。如果高通胀率一直没有缓解,美联储的信誉将被大幅削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联储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最近纷纷上调了加息的节奏的原因。我们预计7月份美联储会继续加息75个点,到今年年底的政策利率将达到3.25%-3.5%,这也可能将是此轮加息的终点。
10、美联储到今年年底的政策利率将达到3.25%-3.5%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以及,美国的通胀太高了,即使加息到现在,看起来幅度很大,美国的实际利率依然深度为负,货币的政策依然在刺激总需求,真的能够控制住通胀的压力吗?能说这个货币政策是紧缩的吗?
朱海斌:虽然名义利率在上升,但是实际利率仍然是负增长。但如果我们从中长期通胀预期的角度来看,美联储认为中性利率大概在2.5%-3%之间,假设中长期通胀预期在2%-3%之间,也就意味着实际利率大概在0-0.5%之间。
想要抑制通胀,利率必须高于中性水平才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缩效应,达到抑制通胀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判断到今年年底政策利率将达到3.25%-3.5%,这一水平与2.5%的中性利率水平相比高出75-100 BP,这样才能有助于遏制住通胀预期。
我认为,明年美国通胀仍然会处在远高于2%的水平,但相比今年会大幅走低。
四、下半年中国CPI大概率破3%,但仍可考虑降息以提振信贷需求
11、中国6月CPI 2.5%,下半年中国有通胀风险吗?以及反映到货币政策上,通胀会对下半年货币政策形成制约吗?我们会不会来到一个需要在稳增长和稳物价两者中取舍的境地?
朱海斌:中国下半年CPI或将继续走高,突破3%的概率非常大,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原油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这将继续向国内传导,推升国内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其二,新一轮“猪周期”开启了上行阶段,目前已经从底部回升30%,下半年猪肉价格或将继续走高,可能将上升40%-50%,也会推高CPI涨幅。
但是,相比于广义CPI,央行更应该关注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核心CPI是反映整体宏观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更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在6月仅同比上升1%,毫无疑问是过低的,反映出经济的需求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