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还要缴医保:广东医保缴费年限将集体延长,打工人不用再养老人?
拉齐年限,破除壁垒,建立统一大市场
新规释放的信号,在多位专家看来,是迈向职工医保省级统筹的“重要一步”。
目前,职工医保多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存在相当数量当期收不抵支。根据《2016社会保险运行报告》,城职保当期收不抵支的统筹区个数达100个,累计收不抵支的统筹区个数达28个。
收不抵支的统筹区,并非孤例。
贵州财经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袁涛曾对一西部省份的职工医保基金运行状况做测算分析,该省2013年70%统筹区基金出现当期累计可支付月数仅为数月,低于国家确定的9 个月的安全标准,医保基金面临当期收不抵支的窘境。如果想逆转困境,以该省2017 年为基年,需要实行省级统筹后,职工医保基金可往后延长10 年,要到2026 年之前才无赤字。
其实,300多个小统筹区的职工医保,一方面多有收不抵支,一方面碎片化割裂,这是较为尖锐的现状。
但好在,这远非没有退路。一定程度上,提升统筹层次,扩大基金规模,可以调节基金运行的区域不平衡,也有助于提升医保制度公平性和抗风险能力,也便于医保关系接续转移。
在过去,碎片化的统筹区,对于自由流动的个体劳动者来说,迁徙几乎意味着损失,参保人在缴费地所积攒的退休权益无法顺利转移。
对一个统筹区来说,承认异地缴费年限便意味着转入地承担医疗支出,但“花钱的”不是“收钱的”,这笔买卖怎么都不划算。就像雨水汇入大海,一边蒸发一边聚集,早就分不清个体那部分应是多少。
不断迁徙的参保人的利益,在统筹区壁垒与缴费年限“两座大山”的阻碍下,终被牺牲。
于是,作为一项政策基调,“省级统筹”早在2010年《社会保险法》便已初定大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此后十数年的探索路径也基本一致,“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截至目前,已有3省(福建、海南、宁夏)、4直辖市实现职工医保省级统筹。
目前看来,统一年限之后,至少让省内人员的流动更加便利。例如,河北省今年4月统一全省缴费年限后,对于省内流动人员到达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已经符合规定,但本地实际缴费年限不够10年的,无需个人补缴,而由医保部门统一从医保统筹基金划转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告诉八点健闻,各地缴费年限不统一,未来需要全国一盘棋,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从政策统一,缴费统一,再到待遇统一逐步过渡”。
除了解决个人的困境,统一缴费年限和费率,形成统一大市场,也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之间企业的实际缴费负担不同的难题。
以2020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为例,位于我国西南的成都市和宜宾市职工医保的缴存费率分别为6.7%与6.4%;而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广州市、珠海市为5.5%。这就是说,企业承担的压力是不同的,成都市和宜宾市企业的压力,相对较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财政部政府债务咨询专家蒋云赟曾在北大经院两会笔谈中表示,各省份间实际缴费率差距较大,广东、北京、浙江等拥有较多当期结余的发达省份,其实际缴费率几乎都处于较低水平,而青海、云南等结余较少的欠发达省份,其实际缴费率却处于较高水平。
这是对企业的“损伤”。“破坏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竞争极其不公平。”王震表示。
待遇清单制度落地之后,包括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南、广东、海南在内的多省将年限提高至“男30年、女25年”。娄宇对此补充道,在何种情况下能往高处调或往低处调整,应当再有一个原则性的设定,,“否则大家自然往高处调,哪怕是基金收支富裕的省份。”
在何文炯看来,本次调整的另一个关注点是终身缴费,“理论上讲,未来职工医保应当逐步走向终身缴费制,因此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意味着朝着终身缴费制走了重要一步”。他认为,实行终身缴费制有诸多优点:一是有益于职工医保基金收支长期平衡;二是有益于均衡参保者及其用人单位的缴费从而降低每一期的缴费负担,因为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筹资总量是一定的;三是增强制度间、群体间和代际间的公平,因为居民医保是终身缴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