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还要缴医保:广东医保缴费年限将集体延长,打工人不用再养老人?
不论是省级统筹,还是“终身缴费”,此次调整都是职工医保走向统一、破除壁垒的一次尝试和努力。
流动人口的职工医保,依旧是难题
“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此次广东省医保局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反复提及的词语。
但“男30年,女25年”的年限设置,对于农民工、外卖员等灵活就业人群而言,构成了新一道阻碍。
这般传导路径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清晰可见:春节前的深圳社保大厅门外“农民工彻夜排队退保”成为一种时代记忆。他们大多是离开这座城市且短期不会再回来的打工者,养老保险15年的缴费年限对他们不稳定的生活来说遥不可及。比起更远的保障,大多数流动的打工者,几乎坚定地选择了拿在手里的“真金白银”。
翻阅2008年的历史碎片,在南都记者的采访中,打工者说道,“要是一次能交满15年的、或者自己没有单位也能继续交就好了。”“先领了再说吧,谁知道15年后什么样子?”
15年如此,遑论如今的25年或30年?
由于退休权益的设置、统筹区的割裂,流动“打工人”的心态和处境并没有改变。相较于“现收现付”的居民医保,流动的个体要想获得职工医保的退休待遇更为困难。
参保人的缴费如何在各个统筹区内精细划分调动,迄今为止依旧缺乏一套完美解法。
这样的问题并非没有得到关注,但至今未获最优解。
2009 年和2010年,人社部的两份文件《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与《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 试行) 》是首次国家高度的框定轮廓,但各地的根本利益,并未能协调清晰。各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基金盘子”只能纷纷加码,即设定一个本地缴费年限,一般为10年或15年,否则在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仍需补缴本地部分。
到了2016年, 全国联网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诞生,在一定程度,分担了职工医保的迁徙压力。参保人可选择在工作地退休,在另一城市享受退休医保待遇。彼时,“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是总理批示这套结算系统时最基本的期待,后逐步扩展至门诊、居民医保等。
这在王震看来,也更像一种无奈之举。“都是被(退休不缴费)逼出来的,如果所有人都缴费,则不存在累积的问题,而重建系统所消耗的财力用于补贴退休老人岂不更好?”
除此之外,对于高频跨省流动的打工群体而言,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当这个群体,满足了职工医保的最低缴费年限,但实为多个城市参保,他们该选择去何地退休?他们又该去何地兑现昔日的职工医保保险?
有人或许会问:会受这类问题困扰的人群有多大规模?会有那么多人受到影响吗?
事实上,根据2020年统计,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人。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这一群体或仍将扩大。
在面对宏观政策的改变时,每个参保人都将亲历变革,集体的保障和个体的责任,需要重新被划归清楚。而在变革中的少数群体,政策也应为其寻找到最优解。
严胜男|撰稿
李琳|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