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一级市场中,半导体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博弈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先谈业务,估值都好说”,一家半导体VC投资人见过的一位创始人这样告诉他;如果在一年前,他们会说“我15亿估值,你能接受我们再聊”。“同一个人同一个项目,说法完全不一样”,这位投资人说。
2022年上半年,部分半导体企业在全球二级市场估值持续缩水,手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下滑又加剧了这一趋势。如今,冷意已经传导至一级市场,特别是在消费半导体领域,该领域有着大量的射频芯片和蓝牙芯片企业。
“2022年如果一个人创业消费电子,是很难融到资的”,云岫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赵占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2022年3月开始,当看到消费电子数据的下滑,方宏的第一反应是“靴子终于落地了”。
在多位长期投资消费半导体的人士看来,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其根本原因在于,消费半导体在全球产业周期之中是“黄昏产业”,中国此前数年对半导体的热情与外部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
一块芯片的生产流程,包含原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半导体远看是一个行业,行业之间除了供应链上的关系以外,技术、经验、生态、人才并不相通。
在这些细分赛道中,半导体的国产化或许要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今年上半年的“轮回”:资本先进入门槛相对低、盈利周期相对短的赛道,吸引一批小公司,打出一两家大公司、上市,随着大公司市占率提升,小公司因后发劣势而倒掉或被大公司并购,最终人才、技术、资金回流到大公司中,形成合力。
这也是中国半导体投资人在这一轮周期中学到的一课。
一位专注半导体中期项目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某种程度上看,偏消费、偏低端芯片的“散场”是一件好事,说明它在所有赛道中,距离实现国产替代是最近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完成这样一个轮回,或许这就是国产替代的过程。
达晨财智合伙人王文荣对记者表示,半导体企业之前的发展思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根据市场情况先把产品做起来,再逐步深入到更硬、更难啃的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高举高打的思路,直接做“卡脖子”领域的企业也在慢慢起来。
一级市场博弈
2022年,一些还在融资的项目开始处于尴尬境地,项目普遍估值没有涨幅,基本上平着走,但是在2020年、2021年,消费类项目的估值通常一年翻一倍。
在一些腰部的项目中,有的创始人甚至两轮估值平级都能接受,一些特殊情况估值低于上一轮的,也表示能接受。
这时候,投资人就想压一压估值了。
赵占祥观察到,今年半导体公司的最终估值普遍在收缩,一些公司在融资启动时报了一个比较高的估值,看最终成交的估值可能会打8折甚至6折。
一位专注半导体中期项目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今年的投资方向会做调整,不会再看任何一家手机芯片的项目,而去年他还因没投进一个手机芯片的明星项目扼腕叹息。
2021年,这位半导体投资人非常想投一个早期的明星项目:一家手机芯片企业,但项目一直不给他们机会。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门路,但是对方却开出了一个极高的估值,项目离上市还有好几年。
该人士认为这样的估值完全不符合企业当时的发展,最终还是没有投。他今年发现一些手机芯片项目,正处于尴尬的状态:老股东不接受新一轮估值,但是按照老股东能接受的估值涨幅,新一轮股东又接受不了。
上述专注半导体中期项目的投资人表示,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和创业者签订的协议条款通常是个性化的,但也根据赛道的冷热变化。去年一些消费项目就被迫了接受了老股东的对赌协议,即企业后一轮估值要高于前一轮,或者高出某一个比例,否则要对机构给予补偿。但是当一个创业项目还没起量、还在烧钱阶段,又如何去补偿股东呢?
该人士称,这件事情中,理性的投资人因为估值太高、错过了投资机会,不理性的最后也没赚到钱,企业自身被透支,过高估值造成的结果,是一个多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