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日韩 “抱团”欲以6G超车,专家:饭要一口一口吃
比如,5G的愿景是万物互联,但目前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可能需要到6G时代才能很好地完成。
类似的情况在1G到2G时代如此,在3G到4G时代亦然。1G到2G共同实现了移动通信的能力(如手机打电话),3G到4G实现了在移动通信的同时也进行数据传输(如手机上网),而5G和6G要解决的则是要万物互联。
项立刚也注意到,美欧日韩现在发展6G的“声浪”很大,在争夺所谓的话语权,但他强调,6G是一个技术,是一个能力,也是个产品,它不是话语权。“这件事情你叫得再响,声音再高,没有实实在在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也是没有用的”。
“如果要取得6G领先位置,需要在通信标准、通信系统设备、通信终端、通信网络建设、基于6G的业务平台建设、业务建设……取得较为优势地位。需要在多个领域领先,而不是某一个领域领先。”项立刚说。
比5G多1G的6G到底能做什么?
“5G已经很快了,6G到底有什么用?”相信这是很多人在看到6G时心中的最大疑问。确实,从1G到4G,移动通信系统都围绕着信息的传输,以通信容量更大、速率更快、时延更小为最主要目标,因此,人们会用“更快”来思考通信网络迭代升级。
但到了5G时代,变化就不止是“快”,而是将移动通信从面向以人为主的信息消费市场,拓展到物联网和行业应用。“简单来说,5G时代实现了从人联到物联的万物互联,而6G将进一步实现‘万物智联’。”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秦飞认为,6G网络将会是“大不同”的通信网络,因为6G能够在通信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感知、AI的融合,并由此作为基础网络与信息底座,让未来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可以自由联接、相互作用和高度融合,这也是人类对于未来数字生活的美好畅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曾对6G做出过这样的描述:“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改变世界”。
“基于6G,并结合新型材料、新型终端、智能人机交互、集成电路等诸多技术,将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各类服务用例,比如沉浸式XR、全息呈现、自动驾驶、无线感知、元宇宙等。”秦飞说。
比如,通信感知一体化是6G的重要使能技术之一,简单来说,就是通信网络在提供通信能力的同时,还能提供感知能力。“通过6G的通感一体化技术,无需摄像头、传感器等,只要有通信网络的信号,能实现动作识别、速度识别、距离识别、角度识别等,这意味着在无人车、无人机、智慧交通等场景,会提供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毕竟传感器很昂贵,而中国目前就拥有全球数量最为庞大的通信基站。”秦飞说。
而6G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算网融合”,即在通信网上布局更多的原生计算节点,让6G网络实现原生支持计算功能。比如以通信+AI打造智能内生系统。“6G可实现信号可达,则算力可达、智能可达。”秦飞说。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加感兴趣的话题则是未来6G终端会是什么样子的?秦飞预测,在6G时代,智能手机仍将会是重要的终端形态,但终端类型一定会更加多种多样,超越想象。
秦飞表示,未来6G时代的终端类型除了手机、XR设备、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也会有各种各样的IoT设备,甚至小到纽扣大小,成本只有1元,也无需电池,就能够成为一个6G终端。
至于第一个真正进入大众生活6G终端到底是什么?秦飞认为虽然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但那些有市场需求但目前5G又不能服务很好的终端,很可能率先出现。“比如,目前各类的XR终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一方面与设备本身性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通信能力还没有达到有关。因为目前的5G只能解决‘能通’,而要到6G才能实现‘好用’。”他说。
在整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从1G时代的空白,到2G跟随、3G突破、再到4G并跑、5G引领,最终拥有全球最大的5G网络;而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领域,中国企业也逐渐成为领衔全球市场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这一切都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6G时代中的“中国可能”充满期待。
“现在中国不需要去争夺6G话语权,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中国5G已经坐在世界前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现在的大方向不断前进,中国会在未来全球的6G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项立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