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 网友:400多天仿佛理了个寂寞
在“雪糕刺客”引起热议后,不少投资者也在网络平台吐槽遇到了“理财刺客”。他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到期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有的打了对折,有的近乎于零,最惨的连本金都亏了。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多家银行近期发布公告下调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或许这将降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减少“理财刺客”带来的刺痛。目前社交平台虽经常见到网友吐槽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达标率其实还不错,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
1万元理财15个月才赚9元 网友称理了个寂寞
“5万放了476天赚了170多,买的时候标注4.4%的基准,差的也太多了吧。”6月底,网友小思在社交网站晒出了自己理财资金到期的页面截图,对自己的收益感到很失望。
北青报记者查询这家银行的官网,找到这款产品的到期信息公告。这款产品是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于去年3月初发行的一款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风险等级PR3,投资期限476天,到期日是今年6月27日。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4.4%,但到期日产品净值却只有1.0035。北青报记者粗略计算,其实际年化收益率在0.27%左右,还不到业绩比较基准的1/16。
另一位网友小丽似乎比小思还要惨。她买的也是这家理财子公司的一款风险等级为PR3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投资期限15个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业绩比较基准为4.20%(年化)。
北青报记者从该银行官网查询到,该产品到期日净值为1.0009,也就是说1万元投资了15个月,能挣9元钱。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072%,大约是业绩比较基准的1/60,甚至只相当于托管费率0.20%的1/3。
小丽说:“看到手机银行的到期金额后,我就懵了,以为自己记错了本金。后来翻看交易明细,果真是本金进本金出。定存一年还有1.7%的利息,我这400多天仿佛理了个寂寞啊。”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甚至出现亏损
小思和小丽的遭遇不是个例,到期收益率远不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也不止那家大行才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家银行的客户都在投诉自己所买的理财产品收益未达预期。
某股份行客户投诉称,自己购买的一款低风险固收理财产品理连本金都亏了。该客户晒出的截图显示,8万本金理财6个月,亏了785.889元。
有网友去年7月在另一家大行的手机银行购买一笔5万元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为4.2%,今年7月资金自动赎回到账后才发现,5万元理财仅赚了45元。
还有投资者两年前买了40万某银行R2级别理财产品,期限760天,“预期收益率”(实际应为业绩比较基准)为4.5%,产品8月初到期,兑付时只有3.2%的收益率。该投资者称:“低风险产品我们肯定是预期银行能兑付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不在两年前买4%左右利率的银行大额存单呢?”
银行理财不保本 业绩比较基准不是承诺收益
多家银行的专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资管新规已推出四年,银行理财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保本保收益,这些被投诉的产品也明确说明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至于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用年化收益率形式表现,但并非大家以往熟悉的预期收益率,而是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理财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障。
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朱先生通俗地解释说:“前些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预期收益率,也都能实现,所以很多客户还觉得银行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的,保本保息。资管新规推出后,情况完全变了,银行理财都不保本保息了。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跟基金一样,是净值型的,没有预期收益率,只有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可以看作是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小目标’,类似于划了‘及格线’,但不是收益承诺。投资者最后拿到的实际收益可能比业绩基准高,也可能比业绩基准低。所以,投资者买银行理财也要有‘买者自负’的风险意识,不能闭眼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