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名创优品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占比已达到24.7%。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海外市场的增速也优于国内。按照GMV口径,去年四季度名创优品海外市场总体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80%的水平,美国、欧洲分别已恢复至疫情前的140%、160%。
而在亚洲,这个数字是70%。
名创优品位于巴西的门店
《中外企业家》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报道:在美国国际博览会上,一款KTS公司生产的锂电池大受关注。武汉力兴电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有些尴尬,因为这款产品正是自家生产的,但为了打入海外市场标上了海外公司的牌子,所以他不能当场“认亲”。
此情此景,只能说叶国富是骑虎难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要怪,就怪互联网太发达吧。
走了假洋品牌,来了假国潮
靠披上“假洋品牌”的皮赚钱的,当然不止名创优品。
在这方面,它只是个弟弟。
“假洋品牌”之风起源于家居行业,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马可波罗瓷砖和蒙娜丽莎瓷砖就已经率先走在了时代前列。套用蒙娜丽莎瓷砖董事张旗康的话就是,“一个好的名字等于品牌成功了一半。”
事实也确实如此。改名之后的蒙娜丽莎,在海外迅速获得大量订单。不到两个月,阿联酋的订单就翻了好几倍,沙特阿拉伯更是在2000年实现了5000万元以上的营收。国内市场,蒙娜丽莎在北京一年时间创造的业绩就超越了“樵东”品牌过去5年的总额。
蒙娜丽莎瓷砖的宣传图
自此之后,广为人知的慕思床垫,与真·乔丹打了多年官司的乔丹体育,奶粉界的施恩、合生元,满大街的华伦天奴......,一大堆品牌都想方设法地披上了洋品牌的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满大街的日系风、英伦风、西部牛仔风,只有周杰伦唱的是中国风。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看回当年,或许一切会不太出奇。
2008年,“山寨”成为这一年度的网络热词之一,这个词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在此之前的20多年里,“山寨”手机、“山寨”服装、“山寨”食品可谓层出不穷。
也是在这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一大批国产品牌纷纷被检出“三聚氰胺”。而事件得以揭露,竟然还是靠三鹿的最大海外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反映。
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彼时的国货,往往就等同于低质、廉价。
直到十年之后的2018,“国潮”出现。
所谓“国潮”,最早是“中国潮牌”的意思,原本特指中国本土诞生的街头潮流品牌。这一节点事件,是“中国李宁”在纽约和巴黎的两场时装秀的出彩表现。
但在此之后,国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领域,只要是本土品牌、融合中国元素,都可以插上一脚。
《唐宫夜宴》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是国潮,故宫文创是国潮,马应龙、老干妈是国潮,茶颜悦色也是国潮。
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的话来说就是,“‘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
正如十年之前,一堆本土品牌通过披上洋品牌的皮实现了弯道超车。
十年之后,也有不少品牌想来分一杯国潮的羹。
人傻,钱多,速来
曾经的“假洋品牌”们,想的是靠“国潮”打一盘翻身仗。
比如美特斯邦威,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有点“洋味”的品牌。按照创始人的说法,品牌名称源自想有点洋气的“美特斯”和儿子“邦威”的名字。
美特斯邦威门店
美特斯曾经随着周杰伦的广告火遍全国,市值一度接近千亿,是中国“休闲服饰第一股”,创始人也曾是中国服装业的首富。
但随着优衣库、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的步步紧逼,美特斯邦威的门店数量从巅峰时的5220家,到2021年仅剩1600家,股价也从高位开启每股10元以下的探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