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出手,高价种植牙神话破灭!已有牙科诊所降价30%
在医保局的调查统计表里,几类耗材也都分门别类的列了出来,要求分别填报国产、韩国产、欧美产种植体的平均价格。
中国的种植牙始于1990年的四川华西医院,而国外早在1965年就开始使用骨结合钛原料进行种植牙手术。25年的差距,造成中国种植牙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
一般牙科诊所里,瑞士、美国、德国的种植体价格都较高,韩国产种植体价格稍低,国产货基本难觅踪迹。
公立医院也是如此。种植体这一类高值耗材此前都不挂网采购,供应商直接把货卖给医院,甚至通过牙医本人推销。到公立医院种牙,除了手术费、药费按照标准分门别类收取之外,种植体一般都是医生推荐:“美国的好一些”、“韩国的使用寿命短”……
推荐这些进口产品,倒不完全和外界猜测的“回扣”相关。牙科医生要从事种植牙手术,一般需要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牙医就对作者坦言:“上学时候接触的就是进口产品,操作技巧等方面和国货有些不同。如果患者经济上能接受,我们自然会推荐更熟悉的产品,保证成功率。”
如果说进口种植体价格贵,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优势,那么国产品种的价格里面有没有猫腻呢?
国海证券的调研会曾披露口腔医院采购种植体的进货价:国产品牌400到600元,韩国品牌500到800元,欧美品牌1600到3000元。
种植牙的价格体系和集采前的药品价格很像:外资进口药一开始就卖高价,过了专利保护期后依然不愿大幅降价;国内企业仿制药做出来后,虽然实际成本并不高,但价格也会贴着原研的价格来定。毕竟谁也不愿意主动放弃利益。
集采彻底打破了国内药企的这些“小心思”,药品从此进入微利时代。种植牙也大抵会如此。
在网上,也有牙医担心,种植体集采后,外资品牌会和进口原研药一样,不愿降价并自动放弃集采市场,到时候市面上能找到的只有降价抢市场的国产货,对医生来说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牙科诊所或大批退出
医生担心手术效果,牙科诊所的经营者们可能正在担心自己的生计。
牙科是医院所有科室中,最适合独立执业的。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的个体牙医也不在少数。
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民营口腔医院、诊所加起来有66000多家,提供的口腔医疗服务占到总量69%左右。
民营口腔医院或诊所的一大特点就是连锁率特别低,只有约4.8%,绝大部分牙科诊所都是“个体户”。牙科特别依赖医生的个人能力,牙医独立执业会比其他专科容易很多。
这次国家医保局种植牙集采的最大杀招,就是要求“全力动员民营医疗机构参加”。
医保局要求各地先统计上报各省市的民营牙科医院、诊所总量,并要求:参与集采的牙科医疗机构要达到各地区总量的40%以上。
在很多地方,民营牙科诊所的种牙总费用会比公立医院便宜。医保局专项整治方案中也提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指导价显著高于本地民营医院平均价的,要重点降价。
民营牙科医院和诊所提供了国内大多数口腔医疗服务,网点星罗棋布,服务及时周到,价格也普遍低于公立医院,但这次不得不被拉进“专项整治”中来。
这可能会重塑中国的口腔医疗格局。
国家医保局为种植牙设计的价格构成中,植入手术及牙冠置入价格占比控制在60%左右,检查设计费占10%左右,这么做是为了“突出技术劳务价值”。算下来,如果种植体、牙冠等耗材能砍到1000元左右,那么种一颗牙的总价约为3300元。
和现在北京五六千的种牙费用相比,砍掉的其实是牙科诊所的净收入。
国家医保局的《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全篇3800多字,没有一处提到“报销”、“医保支付”等说法。
种植牙长期以来被视作美容项目,医保完全不报销。这次种植牙集采和药品集采的最大不同就是:只集不采,只砍价,医保没有任何支持。
过去,牙科诊所的利润空间就在种植体上,卖出一个高价种植体,其中的差价实际补偿了医生的手术费用,即医保局称的“技术劳务价值”。正是有了巨大差价,牙医才会乐于脱离体制、自行创业,丰富牙科诊疗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拉低种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