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宝能倒在造车路:“外行”姚振华败光500亿,新车下线被指作假
去年底,有人拍到姚振华在深圳一家米粉店里吃8块钱一碗的米粉。一位与姚振华有过接触的人士向作者介绍,这种事情发生在姚老板的身上并不意外。他对姚振华的评价是勤奋、精力充沛,除了喝点酒,没什么爱好,也不讲究吃穿,一年四季都是衬衣加西裤。
“有时候周末他都会开一整天的会,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到了饭点,他就和大家一人领一份盒饭,在会议室里吃。”这位人士说。
而在宝能这段并不长的造车史中,“姚老板”的性格特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它的走向和结局。
“事无巨细”,这是姚振华留给很多汽车业务员工们的印象,大到公司战略,小到人员招聘、财务审批,姚振华都会亲自过问。但是,很快员工们便发现,姚振华可能并不懂车,也不懂市场规律,同时,不信任职业经理人,权限不下放。
据赵亮介绍,姚振华经常会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deadline,让执行部门无所适从;有的时候,车辆还没有到店,就开始做市场宣传,将整个新车上市的节奏给打乱。
在陈鹏看来,观致在被收购之前还有些自研能力,但被收购之后就丧失殆尽了。因为在汽车研发方面,主机厂手里的东西有限,更多的是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的项目管控与整车产品定义能力,在模块零部件方面非常依赖供应商去研发。国内外各大车企的周边都围绕着大量供应商,供应商越顶级,车辆的品性就越高。
但姚振华对供应商并不尊重,在处理供应商关系时依然延续他在做房地产公司时的习惯,大量拖欠供应商的货款。2019年之前,还有大牌供应商慕名前来和宝能谈合作,之后就没有供应商愿意来报价了。“所有的国内A类供应商全都不来,只能找一些小的民营企业。”
赵亮也向作者证实,由于姚振华拼命压降成本,导致大的供应商没有合作意愿。“老姚对利润率的要求很高,想要卖一辆车就挣一辆车的钱,但其他造车新势力都是先亏一段时间,打开市场之后再去盈利。”
“观致的业务员找到我们谈合作时,还挺意外的。”一家小型汽车配件生产商负责人向作者回忆道。此前,他们很少能接到直接来自车企的订单,客户也很少是知名企业。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在刚开始合作时,观致汽车还能按时打款,但没过多久,就出现了拖欠货款的情况,直到今日,还有几十万的货款没有结清,双方也因此对簿公堂。
事实上,从裁判文书网上也可以查询到多起供应商向宝能汽车追债的案例。据陈鹏统计,仅观致汽车所在地常熟法院可查到的供应商起诉观致汽车和宝能汽车拖欠货款的案件,累计就有数百起。“那段时间常熟法院排队开庭,全是告观致的。”
时下,在新能源领域,姚振华曾就读过的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一个“摇篮”: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威马汽车的沈晖、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城、由家电杀入的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都出自这座高校。
风水轮流转。如今,曾毓群一度超过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何小鹏的身价也稳居在广州市前二;姚振华则面对投资人的追债,不得不“装穷”。
“折在汽车上面了”
从一家高福利企业最终变成了被集体讨薪的对象,宝能仅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近期网上流传的一份“宝能集团体系欠薪情况表”显示:宝能整个体系(16个板块)欠薪超过13亿元,其中,光是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的欠薪就达7.2亿元。汽车板块是欠薪重灾区,宝能汽车累计欠薪6.47亿元,观致汽车累计欠薪1.3亿元。此外,集团总部和钜盛华欠薪也均超过了1.1亿元。
网传宝能集团欠薪情况表
在赵亮、陈鹏看来,这个文件很有可能是由宝能集团在职员工发出来的,因为外部的人很少了解宝能的这16个业务单元。“数字跟我们估算得也差不多。”陈鹏对作者说道。
这份欠薪情况表暴露出整个宝能系债务危机的冰山一角,也让宝能造车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成立于2020年的钜盛华,是宝能集团旗下重要的投资控股平台,主要从事综合金融、综合现代物流及调味食品等业务,旗下子公司包括前海人寿、深业物流、华利通、中炬高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