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使东北、华北北部和西部高原等较高纬度与海拔地区热量资源增加,降水增多有利于西北干旱气候区适度垦荒扩大绿洲。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扩大粮食作物种植和进一步提高单产,以弥补气候变化不利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与产量降低。
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与农业系统的自适应机制,如选用抗逆物种与品种,合理利用土壤、气候和水资源 [14]。虽然农业系统的自适应机制成本较低且较稳定,但当前的气候变化影响往往超出农业系统自适应能力,必须采取适度人工干预措施弥补其不足。
一类是增强农业系统自适应能力的措施,包括培育抗逆品种、调整群体结构和抗逆锻炼;另一类是改良局部生境的措施,包括耕作、灌溉、排水、覆盖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局地气候 [15]。
其他政策则包括对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作物保险适当补贴,加强技术服务,健全粮食仓储和灾害救援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粮价与供需,提高饲料粮转化率,减少运输、加工、贮藏和消费中的粮食损耗与浪费,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粮田休闲与启用来实现藏粮于地,调整粮食贸易格局和国际合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等,都能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由于资源约束导致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于国外,沿海地区可适度进口,但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确保小麦、水稻等口粮基本自给,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保障粮食安全。
图9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及适应策略|图源[16]
致谢:感谢连佑敏,唐颢苏参与对本文的讨论。
“
作者简介
郑大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防灾减灾专家组顾问和生态环境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编写组成员。
”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王万里,王颢樾,谢应齐;等. 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3):304-320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 世界粮食安全及营养状况 2022. 调整粮食和农业政策,提升健康膳食可负担性》—概要。罗马,粮农组织。https://doi.org/10.4060/cc0640zh
3.方修琦,苏苟,郑景云,等.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M]. 北京:科学出版社
4.徐士进、吴卫华编著. 天人之变 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
5.大自然保护协会编著.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1
6.Wang, X.#, Zhao, C.#, Müller, C., Wang, C., Ciais, P., Janssens, I., ... & Piao, S. (2020). Emergent constraint on crop yield response to warmer temperatur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Nature Sustainability, 3(11), 908-916.
7.熊伟,居辉,许吟隆,等. 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J]. 气象2006(11):36-41
8.IPCC WGⅠ.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MO. UNEP
9.Lenton T. M. Rockström J, Gaffney O, et al. Climate tipping points — too risky to bet against. Nature575, 592-595 (2019).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3595-0
10.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被激活9个. 2020-08-04.中科院之声
https://huanqiukexue.com/a/qianyan/diqiu__ziran/2020/0804/30195.html
11.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2021
12.Lee Hannah著. 赵斌、明泓博译. 气候变化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3.许吟隆,郑大玮,刘晓英,等著. 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12
14.大自然保护协会编著.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1.3
15.郑大玮,潘志华,潘学标等编著. 气候变化适应200问[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16.刘立涛,刘晓洁,伦飞,等.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6,33(6):927-939
制版编辑|姜丝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