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点位争夺战后,共享充电宝的行业红利正在消退,市场增速不断下滑,行业头部效应十分明显,但运营成本高,盈利难的顽疾仍然无法解决。提价,似乎成了赚钱唯一的解决方案,但真的救得了共享充电宝企业吗?
3、涨价之后,出路在哪?
在调查过程中,不止一位消费者告诉《豹变》,共享充电宝价格太贵,自己已经购入了充电宝随身携带。对于共享充电宝提价是否会影响使用频率等疑问,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共享充电宝的提价实际上带着要挟性质,用户没电的时候,非充不可,价格高一点不得不接受。
“而且价格贵了,充电速度并没有提升,给消费者的体验是下滑的。如果共享充电宝的快充技术没有同步提升,这个市场的用户口碑就会一直很差。价格的提升一定要和服务的提升幅度成正比,才能令消费者真正满意。”张毅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盘和林认为,C端涨价的确是提高利润率的途径,也可以提高B端的回报,进而让共享充电宝排布密度更大,但也会丢失客户和影响口碑。他建议“共享充电宝在主业稳固的基础上,可以向广告和金融领域去谋求多元化突破,利用APP的基础流量来做一些导流,前期以培养客户习惯为主,等到流量增多后可以谋求变现。这是互联网企业比较通行的做法。”
实际上,除了提价,共享充电宝也在设法开源节流进行自救。今年以来,怪兽充电和小电纷纷从过去的以直营为主,转为直营和代理相结合的模式,而竹芒科技和美团共享充电宝已经转为了纯代理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企业需要负责生产、选点,自负点位盈亏,而代理模式下企业将设备卖给代理商,靠平台服务费获利。
在盘和林看来,代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资金压力和分摊风险。“采取直营模式,需要付给场地所有人一定的租金来租用空间,所以直营模式的经营风险完全在共享充电宝企业。而通过代理可以转嫁风险给商家,由商家来支付充电宝的设备成本,采取分润和固定收费的模式,一方面规避共享充电宝闲置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让共享充电宝企业能够从代理商那里获得稳定的收益。”
但转型代理模式能否扭转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的局面,还要打个问号,本就吐槽不断的服务质量、售后问题,在代理商接管后,或许仍然难以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也在开拓新的收入来源,白酒、口罩、短视频这些与共享充电宝毫无关联的新赛道,都成了企业跃跃欲试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1年7月,竹芒科技就对外宣称,已研发推出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产品,公司还计划推出包括体温检测仪在内的消费类硬件产品。小电科技也在招股书中透露,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怪兽充电则表示,要布局白酒、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玩具柜等行业。
2021年年初,怪兽充电推出的白酒品牌“开欢”正式上线天猫,但市场反响令人尴尬。今年8月,开欢天猫店部分产品的月销量只有个位数,可见第二增长曲线进展得没有预期般顺利。
张毅认为:“如果布局的这些业务没有直接解决市场痛点,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布局得越多,越消耗成本,给企业的运营也会带来越多负担”。
无论是IP玩具、白酒还是口罩,要在这些已经足够成熟的垄断行业开垦一片土壤,难度或许不亚于做好主业。如今看来,共享充电宝这个看似聪明的发明,既输了自己,也没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应受访者要求,林凡、吴瑞、李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