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悉银行业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开始由非标固收向标准化债券,也就是固收类投资转移,部分还涉及权益类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非标的规模基本上在收缩。”他说,“非标投资是以前银行理财产品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非标收缩后,由于固收类投资回报相对较低,银行也开始考虑含有股票资产的权益类投资,以提高产品收益率。”
不过,标准化投资也意味着收益会有浮亏。“债券、股票,只要有交易,就有价格波动。”陈燕说。今年来,资本市场出现震荡,权益市场持续回调,债券市场也有波动,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不过,当前固收类理财仍然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27.35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93.83%。
“固定收益类理财并不意味着收益不会波动,它指的是由于债券本身的特性,只要交易者持有到期债券,发债主体不违约的话,就需要在到期日还本付息,投资就不会出现真实亏损。”陈燕说,“但债券也可能出现风险事件,由此产生爆雷。”
图/视觉中国
银行理财透明吗?
米雪此前在银行工作多年,她知道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收益是浮动的,“不再保本保息”。但她仍有疑问的是,银行收取了托管费、销售手续费、超出收益的浮动管理费,是否合格地做到代客理财?
“银行理财很多信息我们都看不到,投资有没有失误,在市场下跌亏损的时候有没有及时调仓,这些都没有披露。”米雪说。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更像是“黑箱”,如今,黑布在逐渐揭开,但转型过程仍需要时间。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打破刚性兑付的核心与关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去年底发布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息披露报告中提到,银行理财业务信披监管要求与基金差距较大,有待完善。廖志明团队认为,虽然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等文件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内容、披露频率和披露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信息披露格式或模板,目前各理财公司对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理解存有差异,信息披露情况差异不小。
资管新规对于银行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金融机构应当通过醒目方式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债券面临的利率、汇率变化等市场风险以及债券价格波动情况,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不过,这主要是售前的推介材料,而投资者关心的披露是售后对持有人的详细信息披露。
“银监会管辖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息披露尚未有统一的要求。理论上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可以比照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办法,比如基金经理的详细履历、季度前十大、半年度和年度时点的全部持仓、规模变化、投资者结构、管理人及员工持有产品情况、管理人对市场的分析与展望等。”陈燕说。
米雪在其他银行也买过理财产品,她回忆,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会不定期与客户电话沟通产品收益、变动原因、未来走向,“虽然也没达到预期收益,但投资者会认为对方是负责的”。
陈燕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划分、风险揭示和投资者维护仍然处于粗犷阶段。以米雪购买的三款工行理财产品为例,App理财产品界面有业绩比较基准、持有份额、参考市值、到期日等信息,缺乏具体的年化收益等数据。有一款理财产品,甚至没有“历史表现”,也就是“累计净值”。
另一方面,米雪也对业绩比较基准的意义产生怀疑,“如果业绩比较基准是参考值,最终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有这么大的差距,这项数据的价值在哪?”
陈燕认为,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这项指标,由于刚兑的存在,以前的预期收益率几乎等于收益率,相当于承诺收益的概念。“新规之后已经取消‘预期收益率’,替代的是‘业绩比较基准’,这与公募基金的叫法相同,是一种目标值,不代表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