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外贸订单火爆全球需求收缩下的中国外贸机遇:取暖“补单”,光伏“爆单”
厦门一抠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王皓也已经着手扩产能了。早在今年初,王皓他们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订单就激增了3~4倍。半年过去,王皓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工厂的产能仍然是满的,外贸订单也在持续增加,他们在7月决定把产能扩张一倍,“9月开始采购设备了,预计6个月内可以投产”。
新能源的增长势头并非最近才有,但受天然气等能源价格飙升的持续影响,以及欧洲多国对住宅光伏系统实施减税等激励政策的陆续出台,相关趋势还在愈演愈烈。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硅片、电池片、组件3个环节的产品出口总额达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再创新高。据Infolink统计7月中国海关出口资料,中国在7月的光伏组件出口再次创高,达到15.7GW,同比增长121%,累计组件出口也达到94.4GW,同比增长105%。
在夏家喜看来,即使寒冬过去,欧美市场对于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独立的需求都不会减弱,“他们会更多想到,是不是要为了来年提前安排”。对中国企业而言,光伏出口火爆也并不只因为欧洲的能源危机,而是经过长期的产业积累,真正“把光伏发电的成本打下来了”,2元/瓦的发电成本让太阳能具备了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他认为,无论是在效率还是规模,或者装备制造的自主性上,中国的光伏产业都在全球独具优势。伴随度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这一能源产品的竞争力还会持续上升,成为中国逆势上涨的出口品类,其中欧洲市场至少在未来10年里都将保持高速增长。
王皓提出,公司近年来的订单都在以40%以上的年增速上升。在市场蛋糕的快速膨胀下,他看到了大量新从业者的涌入,“上市的、非上市的公司和投资者,行业内的或完全不相关行业的”,都想来光伏领域分一杯羹,导致“现在的利润比以前薄多了,售价至少下降了20%。国内厂家竞争太激烈了”。
夏家喜也表示,受原材料涨价影响,太阳能板等产品在销售额翻倍的同时,产品的利润率只有去年的一半。
面对欧洲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终端价格尚且只降不升,这将给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带来直接影响,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光伏泡沫的担忧。
8月24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称,要引导各类资本根据双碳目标合理参与光伏产业,并严厉打击光伏行业领域哄抬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
《通知》要求,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特点合理引导上下游建设扩张节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和市场垄断。同时明确,支持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基础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提质、降本、增效。
王皓说,自己要做的是在现金流可控的情况下,抓住短期机会,然后长期布局,稳步扩大产能。他们在年初订单火爆时就已有扩张计划,但当时更多是提前安排生产、扩充人手,一直到今年夏天才决定投入近千万购置设备,布局新的生产线。
他想得很清楚,全球光伏的产能肯定会在某个时间过剩,而企业发展的策略就是在把控市场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扩展,“长期需求还是向好的”。
夏家喜提出,对企业而言,既要有前瞻性,也要有全球视野,“值得投资的地方很多,不只是欧盟”。他们会更主动地“走出去”,想办法去海外设厂,或者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同时,企业本身也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以突破业内的同质化竞争。
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指数称,欧洲屋顶光伏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欧洲光伏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因此建议国内新能源商家注重提升全链路的服务能力,完善欧美主流市场的产品认证,海外售后安装和维修能力也将成为加分项。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后台数据显示,欧美国家的需求集中在光伏和电池储能品类,买家以终端用户和安装商为主,每笔单价在5000~10000美元。而新兴国家的需求则集中在光伏产品上,每笔单价在40000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