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十年:欧美抢跑,日韩超车,中国企业如何后来居上?锂电十年:欧美抢跑,日韩超车,中国企业如何后来居上?
本期为腾讯科技新产研·智能汽车系列策划第五期,由超电实验室x腾讯科技联合出品,解读中国锂电十年崛起史。
作者|刘雨
编辑 | 在洲、晓静
锂,元素周期表第三位的活跃金属,正成为驱动汽车百年转型的关键。
锂电池产业化始于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索尼开始生产18650锂电池,也是从那时,锂电池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产业变革的进程。直至10多年前,锂电池还主要应用于3C数码产品上。
短短一二十年,锂电池就开启了产业跃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大放异彩,成为如今的“白色石油”。
欣慰的是,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和产业加速的推动下,国内锂电池产业开始后来居上。从宁德新能源,到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和低成本优势,逐渐占据锂电池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并在国际市场有了不小的话语权。
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几乎同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锂电行业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颠覆。这场急促却又彻底的变革,必然会诞生扛鼎者,但也注定会充满惊涛巨浪和柳暗花明。
01 格局初现
2019年10月9日,日本旭化成公司总部一阵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公司研发大佬吉野彰身上——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早在1981年,吉野彰博士就已经开始从事锂电池的基础研究;1983年,他已经研究出一种新型充电电池,阳极使用聚乙炔,阴极使用锂钴氧化物。
和吉野彰同时获奖的还有另外两个人,分别是英国人惠廷汉姆、美国人古德纳夫,其中古德纳夫博士在1980年发现了锂钴氧化物,第一种含有锂离子的阴极材料。颁奖词称“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而这个“可充电的世界”则离不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 来源:Nobel Media.
1991年,索尼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这款以钴酸锂为正极,碳材料为负极的18650圆柱形锂电池,被索尼放到了自家的产品摄像机中,就此开启了锂电池的商用之路。
日本其它企业也紧随其后,比如松下从1923年开始进行电池研发,早期主要为家电和3C数码产品产品提供消费电池,1994年成功研发可充电的锂电池,并开始布局汽车动力电池市场。
当时,随着锂电池的商用,日本消费电子业可以说是傲视全球,松下、东芝、三洋等日资企业,稳稳占据头部地位。2000年前后,日本企业生产的锂电池几乎是以垄断的局面,占到世界锂电池份额的90%以上。然而,日资锂电池企业在具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狂飙突进。
虽然日本在锂电池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也促成了锂电池的商业化落地,但作为汽车大国的日本,却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发展路径判断不足,加之丰田等车企的施压,日本举国押注氢燃料电池,导致锂电池地位一落千丈。
2008年金融危机,松下业务持续亏损,进军手机等领域失败之际,收购了特斯拉选定的供应商三洋电机,这也让其成为成为特斯拉独家供应商,为其提供18650圆柱型电池。然而,松下和特斯拉的合作并非甜情蜜意,马斯克不止一次抱怨松下产能效率低。
就在日本死磕氢燃料电池的时候,隔壁的韩国抓住机会,凭借财阀不差钱式的打法,不断购买锂电池专利,从而涌现出三星SDI和LG为首的锂电池产业链巨头。
LG新能源总部 来源:LG
与日本政府支持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不同,韩国政府则是一边直接出钱补贴锂电池,另一边又出台政策,补贴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LG 新能源从1995年起开始开发锂离子电池业务,可以称得上是行业老兵。其前身是LG化学电池事业部,产品涵盖动力电池、储能和消费类电池。LG 新能源是全球最早量产三元正极材料的公司,2007年,LG 新能源在全球首次量产 NCM523小型电池;2014 年,又首次量产了 NCM811电池。
2012年,全球动力电池厂商生产份额榜单中,韩国LG力压松下等企业成为第一,三星SDI以2.2%的份额位列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