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岩质行星的远古运动形式,可以用一个游戏来说明。假如两个质量相当的人,隔着一段相对稳定的距离,按照逆时针方向互绕追逐,如果他们体力速度相当,就会是真正的互绕运动。当其中一个质量和速度发生变化时,运动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不断地往其中一个人身上挂东西,挂的东西越多,他跑得就越慢,他的位置就越靠近体系的中(重心)心,互绕运动也就逐渐向轨道运动形式转变。当披挂的东西多到累得跑不动时,他处于体系中心位置,另一个人的运动就变成了轨道运动,其位置远离体系中心。负重的人可以比拟恒星形成,未披挂东西的人可以比拟行星。歇了一会,游戏接着进行,负重的人不断地将东西向外扔掉,或者扔给未负重的人以提高速度,后者很快就会由轨道运动转变成两者的互绕运动,甚至原来未负重的人变成另一个负重的人,其位置逐渐向体系中间靠拢,甚至处于中间位置。下半截游戏比拟恒星变行星。原来负重的人抛掉了所有东西,速度提高,又转到了外围,比拟老恒星变成了行星。未负重的人变成了负重的人,旋入了中心,比拟又一颗由行星变成的新恒星诞生。这个游戏由几十个人来做,各有比拟,几轮过后,就会演变成太阳系今天的样子。虽然,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比一个游戏复杂千万,但其核心法则和规律不出其右。
由此证明,恒星变行星的关键因素是减少质量和向外变轨,行星变恒星的关键因素是增加质量和向内变轨。两者质量增减和变轨的方向都是相反的。天体变轨,我们说得轻巧,其实,不是说变就变的,都是经过数百万年或上亿年来完成的。
增肥,瘦身,变轨的把戏,现代地球人才刚刚学会几十年,偶尔在登月和登陆火星时应用一两回,已经觉得兴奋不已,而对于宇宙老人,早已成为小儿科,在漫长的宇宙长河历史中,经历了亿万颗恒星的诞生或熄灭,也经历了亿万颗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见证了无以计数此类把戏。
既然肯定了所有岩质天体都是恒星演化而来,那么,就可以肯定所有行星的年龄都大于恒星,只不过由于经历了个体和集体狂暴的燃烧,漫长的系统混乱和变轨,包括行星与卫星,都被抛在主星外围附近而已。也就是说,水星的年龄大于太阳,月球的年龄大于地球。所有的岩质天体年龄都大于太阳,太阳就是当今太阳系个头最大,年龄最小的孙辈曾孙辈。如果太阳系诞生于46亿年前,那么太阳系所有岩质天体的年龄都大于40亿年,它们的原恒星都是46亿年前就开始燃烧起来了,属于太阳系最早的一批恒星,而太阳属于该系演化到今天的最晚一颗恒星。太阳的年龄甚至不会大于系内那些外围气态行星,与其属于同一辈天体,很难说大于冥王星的年龄。现在,整个太阳系还有太阳一颗恒星燃烧照明,绝大部分恒星在远古时期早已熄灭,如今正在向一个黑暗的宇宙空域演化。
在太阳系,我们看到如此多的岩质星体,包括行星与卫星以及外围的气态行星,还有其它没看到的解体的或跑到其它星系的天体,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量级,如果它们的前身原恒星在远古时期同时或相继明灭,不断演化,老的恒星熄灭,新的恒星诞生,各类状态的恒星璀璨闪耀,一定是宇宙中最光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我们的太阳系就诞生于这样一个明星璀璨的区域,足以称得上一个恒星团大军。谷神原恒星就是其中一颗迷你小恒星,地球原恒星是其中一颗最巨大的恒星。那时太阳或许还没有真正开始燃烧,将来太阳是否能够化育出像地球那么大的岩质星体,还有许多因素所左右,其中之一就是月球与水星的质量比。
像地球这样能够进化出智慧生物的行星在太阳系的诞生,是宇宙中的小概率事件,而能够进化出各类生命的行星诞生,则是宇宙中的大慨率事件。地球生命的诞生需要稳定的星系,近似正圆的地球轨道,近似正圆的球体,均匀而有节律的公转周期和速度,接近每天1度角的公转角速度和每一度角24小时完成一个自转周期的和谐一致,需要保持和恒星稳定且不远不近的距离以获得稳定的光照周期和不冷不热的温暖气候,需要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以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更需要一颗巨大的恒星燃烧产生巨量的重核元素形成各类矿物,以及能够留住生物赖依起源和生存的游离氢,氮,氨,硝酸盐,氧,二氧化碳和水的巨大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