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进化出人类更是宇宙中小概率事件。人类自身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节律几乎全都和大自然的节律和谐一致。36.5——36.6 的体温和一年365——366天一致,80——120的血压和一年12个月一天12小时光照一致,10个月的孕育周期与10个阴历月的天数一致,人的脊柱与肋骨数与一昼夜24小时一致,人的颅骨总块数29和生理周期与阴历1个月天数29天一致,牙齿数与一个月天数一致,耳朵里3块听骨与3维空间一致,除掉听骨的颅骨23块与23对染色体一致,躯干骨51块,腰椎5块,手、脚指5个与电子能量0.51一致,人体骨骼块数204—206块和肌肉块数639块与遗传密码64一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一致,与人的自然寿命70岁一致,120天的红血球寿命与一年12个月一天12小时光照一致。这些一致说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合一,人的行为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左右和影响。现在地球处于一个躁动期,强烈地震频发,气候变暖,干旱加剧,森林大火连绵不断,氢气大量向太空逃逸,水资源绝对量急剧减少,恶劣天气骤增,飓风和超强台风频仍,诱使地球人情绪焦虑不安,到处战火不断,对抗加剧,地球和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太阳系中,地球人没有看到像其它星系出现的所谓黑矮星,白矮星,脉冲星,中子星,红巨星及各种星云等天体,是因为地球人的出现时间和寿命周期实在太短。所有生物都不可能经历恒星的演化过程,能够看到其它星系的恒星演化现象,已经是地球人的万幸。可是,对于宇宙老人,太阳系所在宇宙区域,恒星的明灭死亡化育新生凤凰涅槃,都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而这些具有特殊状态的恒星,都是最终化育成岩质星体的中间类型,在太阳系内,早已无影无踪,全部化育成了岩质星体,而没有看到极小致密天体。这是判断太阳系诞生于普通恒星团的依据。这一区域早已变得一片清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型行星系围着太阳慢悠悠地转圈圈。
太阳系演化令人惊讶,太阳系的结构有点特殊。就目前而言,太阳系内围由岩质星体占据,外围由气态行星及其岩质卫星占据。最外圈由矮星占据,太阳位居中心。火星外侧还有一条环形小行星带。这样的结构跟地球上泥水选种原理一样,将混有种子的泥水搅动起来旋转一会,等其转速降下来,成实饱满的种子就会积聚在中心附近,外围都是不成实的秕粒,轻质杂物漂浮起来,中间旋出一个窝,硬杂物聚在成实饱满种子外侧,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太阳系自诞生开始,始终有一颗中心恒星带领一群小恒星系或行星系做比较规整的轨道运动。至今太阳系至少有三代中心恒星熄灭,太阳属于第四代。前三代分别是:一代火星原恒星,二代地球原恒星和三代金星原恒星,它们均早于太阳熄灭了,蜕变成了火星,地球和金星。这三个岩质星体的卫星,其原恒星均早于主星原恒星熄灭了,燃烧的全部过程,自始自终都没有成为太阳系的中心恒星,主要原因是初生的恒星质量和体量都偏小,那时的恒星燃烧主要是恒星团的协同燃烧,中心恒星还没有真正诞生,包括谷神原恒星在内的一大批在临界恒星标准边缘徘徊的迷你小恒星,都在这个阶段诞生并协同燃烧起来。而在其当初的小恒星系内,它们都曾占据过主导地位,成为小恒星系内主星。火星外侧的小行星带,那是三代中心恒星及卫星原恒星临终蜕变爆炸时产生的碎片共同的堆积场带,即中心恒星临终的爆炸碎片最远只能飞到火星外侧,这是岩质杂物外飞的距离临界点。这些岩质杂物并没有跟随岩质星体变轨而去,而是飞到了一个相当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形成一个围绕中心恒星运转的环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很空旷一段距离,科学家说那里缺少了一颗行星,但并没有找到个中原因。其实那正是太阳系第四代中心恒星太阳原来所在的区域,因其由行星增重变轨转化为中心恒星,其空域便自然空了出来。有意思的是,太阳系每一颗中心恒星燃烧的过程中,都孕育一颗下一代的中心恒星接班人,当太阳熄灭时,木星就会当仁不让地转化为第五代中心恒星。有迹象表明,木星现在就向太空发射电磁波,是由大气覆盖下的液态金属氢形成的海洋发出来的,具有了许多恒星的基本特征,其中还包括大量的卫星。根据其体量和质量等特征判断,转化为恒星是迟早的事。接着,第六代土星,第七代天王星,第八代海王星,第九代冥王星会相继转化为中心恒星,连同它们的卫星都会一起逐渐向系内中心位置靠近。其间,是否有刺头捣乱打破顺序,那是宇宙老人的事,我们说不了。所谓气态行星系的形成,稍微复杂一点。远古时期气态行星系统也是恒星系统,只不过在中心恒星系统形成之后,中心恒星夺取了它们大量的氢,而后逐渐熄灭,转换成为目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