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恒星永远都只能带领整个星系运动,近距离不可能拥有大量小型天体,这些小型天体都在宇空负压作用下,被中心恒星的巨大引力吞噬掉,而较大星体的离心力与中心恒星吸引力能够形成平衡体系,不会被吞噬而得以留存下来。因而由中心恒星蜕变而来的岩质行星永远不会拥有较多的卫星。那时外围恒星系统都比较小,主星体量和质量也比较小,产生的岩质星体自然也比较小,主星没有绝对优势将它们吞噬掉,因而数量众多。大部分小型卫星都是这样产生并沿不同的轨道运转。太阳系的多个所谓大型气态行星系统,远古都是相对独立的恒星系统,产生了众多的岩质卫星,每一颗卫星都代表一颗恒星曾经出现,证明太阳系诞生于一个恒星团当之无愧。外围大型气态行星系统受中心恒星的引力影响相对较小,它们和卫星的轨道面和旋转轴方向并不一定和太阳一致。有些卫星的轨道运动方向干脆就与主星相反,这是主星在运行轨道上捕获的从其它星系逃逸或被抛弃的流浪星。因为主星还没有能力扭转其运动方向,只能逆行运转。
能够证明远古太阳系中各个子恒星系统相对独立的依据有很多,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地轴的倾斜和月球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地球刚形成之后,变轨旋转到新生的中心恒星外侧,轨道面变得和中心恒星一致,而地轴倾斜方向却保留了地球原恒星旋转轴的方向。月球早于地球形成,质量较小,跟随地球变轨时更容易受到中心恒星的影响,因而月球轨道与地球赤道产生夹角。
当今太阳系最能引人注意的是三个点位,太阳与水星,地球与月亮,冥王星及其卫星。水星的旋转轴指向太阳,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垂直;月球始终一面对着地球,没有自转或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冥王星及其卫星质量相当。说明水星原恒星是太阳的伴星,月球原恒星是地球原恒星的伴星,冥王星的卫星的原恒星是冥王星原恒星的伴星。直到现在,主星还牢牢地抓住伴星的化身不放,可见其两星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恒星的形成需要一个能够聚集氢和其它太空物质的凝聚核。这个凝聚核可以是液体,固体,液晶体,体量和质量足以留住游离氢。在太阳系内,所有气态行星的内部都有一个未知大小的凝聚核。否则,太空的气体会四散逃逸,不会形成任何有形天体。凝聚核可以是岩质行星,气态行星,彗星,巨大冰块,矮星等。由岩质星体形成的恒星可称为再生恒星,由气态行星形成的恒星可称为重生恒星,由彗星和冰块形成的恒星可称为原生恒星,由矮星形成的恒星可称为复燃恒星。原生恒星只能诞生于宇宙最寒冷的区域,比如太阳系引力边缘外的奥尔特云区或柯依伯带,其它恒星可以形成于任何能够获得游离氢和宇宙杂物的星系内。任何一个较大岩质星体都是恒星多次轮回燃烧的金刚不坏之身。有些演化出地球这类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星,有些变成了不毛之地,有些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变得杂乱无章。而那些由恒星演化出极小致密天体,没有任何其它力量使之解体,最后成为宇宙演化历史的里程碑。这种致密天体的诞生,再也不能参与宇宙物质的大循环,基底物质便会产生微小空洞或粒子间隙的细微变化,运动速度提高,产生了约3(2.73)K的宇宙背景温度。水的冰点绝对温度273K(0 )(273.15K)与宇宙背景温度成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值为100。可见水的冰点绝对温度也保留有宇宙基底物质的属性痕迹,是宇宙物质基础温度的又一个重要节点。进一步思考可知,温度虽然没有方向性,却具有三维弥散均匀性,是物质粒子在三维方向活动结果,每一维数值都是一样(如水的冰点绝对温度每一维91K和宇宙背景辐射温度每一维0.91K)。三维表示空间,一维表示时间。时间之箭轴代表物质质量。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问题,就是电子以上的物质属于宏观物质相对质能体系,可以用相对论和经典物理学来描述,宇宙基底物质属于绝对质能体系,不能用相对论和经典物理学来描述。水是相对质能体系的物质,它的冰点绝对温度是三维方向宇宙背景温度基点值的叠加之和与宇宙背景温度值累加的总和,同时还带有相对质能体系物质自身的属性对温度的贡献,几部分共同构成了273.15K。宇宙背景辐射2.73K也具有这些复杂性。两者的每一维都带有宇宙物质质量特有的标志属性91两位数,与电子质量特有的标志属性91两位数一致,与电子动量2.73*……三维属性一致。温度和质量毕竟不能等同,但存在对应关系。如果把三维中的一维具有质量属性的91K温度,看做90个量子粒子振动行为的结果,那么问题就简化很多,90个量子粒子在数值上近似91K,可取而代之。扣除宇宙背景温度(2.7K)和相对质能体系物质自身对水的冰点绝对温度的贡献(0.45K),其余270K就是宇宙背景温度基点值叠加对水的冰点绝对温度贡献之和,每一维90K(90个量子粒子),每一度角1K(1个量子粒子),不多也不少。水分子质量正符合一维属性。水分子质量为18,由2个氢原子各1和1个氧原子16构成,18为9的2倍,与90、91这些一维质量特征数完全一致。由于这种温度(量子粒子)的顶格满格极限性,可以说,水的冰点绝对温度也是宇宙物质温度的一个本征值,准确来说,是宇宙相对质能体系物质温度的一个本征值。由于这个本征值是由宇宙背景温度基点值贡献的,由此可以用来描述宇宙基底物质的基本属性。宇宙是自洽的。宇宙背景温度2.7K同样具有三维性,每一维约0.9K,每一度角0.01K,也是顶格满格的。一般而言,温度低,表示密度大,质量也大,温度高表示密度小,质量也小,温度与质量属于反向矛盾关系。在三维空间中,两个质能体系的温度本征值表示两个质能体系物质的比重互为常数倒数关系,温度高的质量小,反之亦然。各自在宇宙物质中的百分比为定值。绝对质能体系中,三维空间每一维每一度角都由等额的温度(粒子)所占据,没有更多的维度容纳更多的温度(粒子),与水的冰点绝对温度分布属性一致,从而说明了宇宙基底物质的匀质性。而一维方向又代表物质质量,所以,可以肯定,宇宙的绝对质能体系基底物质质量与相对质能体系宏观物质质量之比为90:0.9,或者100:1。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宇宙拥有多少物质,也不知道看不见的所谓宇宙基底物质—暗物质有多少,但是暗物质质量在宇宙物质中占比是知道的,即,100/(100+1)=0.99,占整个宇宙物质质量的99%,宏观物质只占1%。这些暗物质不是别的,就是所谓的三种中微子:陶中微子—NN,缪中微子—SS,电子中微子—NS,电子中微子也可称为光子中微子,它们是构成所有宏观物质包括恒星和行星在内的最基础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