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潘玉海在争夺真功夫控制权时,强行堵塞了存放公司公章的保险柜的锁孔,导致合同和公司文件无法盖章。因此,真功夫被迫放弃了竞购福州机场、万达入驻厦门湖里等重要的市场拓展项目。此外,内斗也让PE机构对真功夫失去投资信心。
3.品牌声誉一落千丈。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认为,本土连锁在供应和管理方面的不断曝光,必然会削弱消费者对真功夫品牌的信心。网络调查显示,有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真功夫食品,也有网友认为两大股东的内斗会让真功夫“迅速衰落”,“有可能倒闭”。
4.经营亏损,公司业绩严重下滑。
蔡达标刑事案宣判前,公司管理层流失严重,大部分领取公司期权的高管已经离职。功夫内乱已经蔓延到公司运营。蔡达标出事两个月后,公司净利润暴跌。
一,真功夫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真功夫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真功夫股权变更
关键节点
蔡达标股权
潘民丰股权
潘玉海股权
蔡达标和潘敏凤离婚前。
丈夫和妻子共同持有50%
50%
蔡达标和潘敏凤离婚前。
50%
放弃其中的25%
50%
引入中山联动、今日资本,各持3%股权(双种子公司占10.52%)。
41.74%
–
41.74%
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来看,蔡50%的股权是对企业的严重伤害。甚至股权结构也容易导致股东之间的纠纷。一旦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分歧,没有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大大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2.合作协议的效力是不合理的。
《合作框架协议》约定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分别由蔡达标和潘国良担任,其公司章程已明确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须经董事会批准。如果仅仅根据公司法来判断,这个协议是不合适的。说明真功夫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周全,造成了股东之间的约定与公司章程的冲突,为现在的一系列矛盾埋下了隐患。
3.公司章程不合法。
真功夫章程规定,管理机构由一名总经理领导,总经理由蔡达标提名。这一条给了董事长太大的权力,总经理的提名应该由董事会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
4.家族治理模式的弊端
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防火墙。由个人直接持有,蔡达标和潘玉海有三名董事和一名监事。家族矛盾的战火正烧向董事会,企业无法决策。外资傻眼了,也成了斗争双方拉拢的对象。当一个企业成长起来后,任人唯亲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真功夫,公司在管理上更倾向于人性化而非专业化。
在2007年真功夫引入风险投资之前,它采用的是“家族治理模式”,一直以自有资金运营。2010年引入企业现代化管理黄金培训师洪的科学思维模式后,过于急于求成。在处理家族成员的利益之前,采取这样一种“去家族化”的方式来改善,是欠考虑的。
5.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
一直以来,真功夫的IT业务都被蔡达标的弟弟垄断,妹妹负责整体采购。小舅子逐渐垄断家禽生意,2004年强行引进大舅子成为公司预备供应商。大多数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位,因此家族以外的员工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理念。由于家庭成员往往受到不同的对待,非家庭员工往往会感到沮丧,失去归属感,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家族成员,这种身份弱化了绩效管理的作用,难以有效激励非家族企业管理者。
6.监督机制并不有效。
表面上看,真功夫的治理结构由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但实际上,真功夫股权高度集中,董事之间职责不清,越权行为严重。
第四,股权结构设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控制权风险在股权结构中的体现
如果只有一个股东,可以设立100%股权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股东设立的,两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应尽可能为50%: 50%。